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刘明扬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卢永根纪念小学 510000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遵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来说,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孩子因为其居住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独特性,所以对于这类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必不可少。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处在一个不稳定阶段,尤其对孩子的品行、人格都有特别大影响,其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较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孩子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比较缺失,同时也因为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这一类环境成长的孩子产生了戒备心理,对外界环境的认同感降低,不确定性的惶惑感增强,这便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6至1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便会给他们带来疑惑。
注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不单单涉及到该地区孩子们的健康与成长,还涉及到我们国家“未来父母”的涵养,如果不即时重视起来,未来这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发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这个学科给我们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美德、潜能等一系列的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它是通过现有条件下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借助测量手段所完成的。积极心理学提出,个体应采用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能提升个体本身内在的品质和能力,使得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积极心理学不单单着眼于个体的负面行为和情绪,同时也着重于个体正面积极的一面,发掘个体的潜在正向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方面上,是通过把人本主义的经验分析法、现象学方法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起来,研究出了比较正面的心理咨询方法,例如借助表达性鼓励技术、讲故事技术等一系列的咨询技术。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是反对过于关注个体的负面信息,应倡导人本主义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人性论,借助个体自身的积极的品质去解决克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明确积极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中明确表示,如果只是单纯的关注、放大个体身上的缺点,一味采用批判的眼光面对个体,对于其来说缺点的问题没有解决,还增加了其负性情绪价值。因此,我们应探索个体身上所拥有的正向积极的一面,借助其个体的内驱力、自我效能感,科学、合理的解决内心冲突,令个体能够成长为心灵的自我修复师。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我们不单单要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其内心冲突,同时还要健全、发展留守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树立一种健康、积极的心育目标。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重培养留守儿童。第一,健全和提升他们的的开朗、豁达、自强等优秀的心理品质。第二,培育他们的责任感。第三,提升他们对待人、事、物积极的情绪价值。
三、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中指出,个体所拥有正面与负面的情绪情感是必定存在的。心理学认为我们既要提升自身积极的情绪价值,同时还要留意潜在的内心冲突,从而实现其个体价值。在面对留守儿童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应着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育人观念。每个班主任要制定班规、班训等一些列便于营造良好价值观的宣传标语,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提醒同学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好学乐学的好学生,与此同时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慢慢形成,促进学生良好、积极的心理品质。
通过亲子活动、春秋季研学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能增强亲子间彼此的关系,培养积极的心态。同时学校每学年开展校运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磨练意志力。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提升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本校制定《学生活动评价手册》,采用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科长评价的方式,令学生们增强自我认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习合作培养能力、批判性思维,还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获取到专业指导,从而使孩子们收获到荣耀感、充实感,提升自我情绪价值。
五、开拓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积极力量是指个体所拥有期望获得某种理想的效果而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个体也会根据积极知识的累计,从而将这种能力不断趋于本能化。
首先,我们依照上级要求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于2021年招聘1名专职心理教师,2024年装修完善心理咨询室,课堂上采用由俞国良教授编制的心理健康教材,按要求各班每两周落实一节心理健康课。
其次,学校需面对全体教职员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各老师在讲授课程期间也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和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2026年底前,全体班主任落实心理健康A证培训,全体教师落实心理健康C证培训。班科任老师在每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心育联系在一起,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少先队等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其团结、协作、自信等心理品质。
第三,建立健全校、家、社合作体系,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模式。引导校、家、社等各方位群体对于孩子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令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校、社会等组织新迭代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为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适应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例如:开设“新学期、新环境的入学适应”“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情绪调节”等专题团辅和讲座,有针对性的活动既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还能够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困惑。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能适应现有的社会环境,应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所遇到的挫折。
【此论文为课题研究成果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 萌芽课题 花都区农村留守高年级学段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2023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