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联体治理模式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黄兴成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中心学校,湖北神农架林区,442400

目录

1.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教联体作为教育治理创新模式,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优化组织协同机制,为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权责模糊、资源分散、联动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在“双减”政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教联体以制度性架构重塑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关系,推动三方从“松散合作”向“深度协同”转型。本文基于教联体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需求,系统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旨在为完善教育生态、提升育人实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教联体治理下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架构

2.1 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要素(主体定位、权责划分、资源整合)

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主体的精准定位与功能互补。家庭作为育人的第一课堂,需承担情感陪伴、品德塑造与习惯养成的责任;学校则发挥专业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落实育人目标;社会力量(社区、公益组织、企业等)需提供实践场景与资源支持,拓展育人空间。权责划分方面,需明确各方在学生成长中的职责边界,避免“越位”与“缺位”。例如,学校主导学业指导,家庭侧重生活教育,社会提供实践平台。教联体需搭建信息平台,整合三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2.2 教联体治理的运行逻辑(制度设计、协同规则、评价体系)

教联体治理以制度设计为基础,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议事规则和资源调配机制,确保三方协同有序开展。协同规则需明确沟通流程、决策程序及冲突解决机制,例如定期召开家校社联席会议,制定协同育人年度计划。评价体系是保障机制落地的关键,需构建多元评价指标,涵盖育人目标达成度、主体参与度、资源利用效率等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成长成效,也评估三方协同的动态表现。此外,需建立反馈改进机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制度设计与协同流程,形成“实践—评价—改进”的闭环[1]。

2.3 理论模型构建:教联体驱动家校社协同的路径框架

基于教联体治理理念,构建“目标—机制—实践”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理论模型。目标层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统筹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标准化培养及社会的多元化期待;机制层面,通过组织架构优化(如成立协同育人委员会)、制度规范建设(如制定协同育人章程)和资源整合平台(如数字化共享空间),打通三方协同的堵点;实践层面,设计“家校共育课堂”“社区实践项目”等载体,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活动。该模型强调教联体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制度赋能、资源整合与技术支撑,推动家校社从“物理联结”走向“化学融合”。

3.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与实践路径

3.1 组织架构构建

教联体主导的家校社协同平台搭建: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学校牵头、家长代表与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规划、政策协调与重大事项决策。下设专项执行小组,细化职责分工,涵盖资源对接、活动策划、信息管理等模块,保障协同工作高效运转。同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协同平台:线上依托智慧教育系统,开发家校社协同管理模块,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与问题快速反馈;线下依托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服务站、实践基地等实体空间,定期开展主题沙龙、家长开放日、社校联动活动,打造多方深度互动的育人场域[2]。

3.2 制度体系设计

协同育人的流程规范与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的协同育人工作章程,以条文形式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在育人过程中的权利边界、义务范畴和主体责任,确保各环节权责清晰。规范活动组织、资源调配、沟通反馈等核心工作流程,建立标准化操作指南。同时,建立健全激励与监督制度,通过设立专项评优、成果展示等形式,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且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督导人员及家长代表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开展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考核,针对执行中的问题及时优化调整,保障协同育人机制持续高效运转。

3.3 实践模式创新

多元化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紧扣育人目标,系统策划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亲子文化体验、社区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研学等项目,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深度推进项目式学习,联动学校课程与博物馆、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设计跨学科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解决真实问题,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常态化举办家长培训与交流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优秀家长分享育人经验,搭建家庭教育理念更新平台,促进家校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3]。

4.结语

教联体治理模式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化组织架构、创新实践路径,为新时代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实践表明,该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协同育人中的权责不清、联动不足等难题,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从“各自为战”转向“深度融合”。然而,机制运行中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衡、主体协同效率待提升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数字化赋能,探索差异化协同策略,推动教联体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教育生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长效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永堂, 刘飞.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四维向度[J].教育科学研究,2025(2):12-18.

[2] 周盼盼.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的实践[J]. 亲子,2025,25(2):147-149.

[3]陈劲松.家校携手共绘育人同心圆——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与探索[J].湖北教育,2025(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