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构建及实践研究

作者

刘娟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1. 教研机制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

教研机制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依靠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达成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善和课堂实践改良,完备的教研机制可以促使教师之间展开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加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而且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教研机制还能给教育管理者给予科学的评价和决策依照,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教育公平的达成,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的重要保证。

2. 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构建原则

以差异适应为核心来构建城乡协同教研机制,重视在机制设计和运行时充分考量城乡教育环境、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资源存在的差异,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达成教研活动的个性化与精准化,该原则要求针对不同学校和教师的具体需求,灵活拟定教研目标、内容和方法,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顾及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做到资源调配最优化,能力提升最大化,而且差异适应原则促使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模式,给城乡教育均衡化给予制度保证和实践支持。

3. 基于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设计

3.1 组织结构

差异适应背景下,设计城乡协同教研机制时,组织结构搭建是关键所在,通过形成城乡联动教研小组,城市学校的资源力量、教育经验便能和乡村学校当地的实践需求融为一体,由此构建出层次不同、科目各异的合作团队,再加上远程协作平台创建起来之后给予的信息技术支持,教研活动打破了地域界限,做到了跨校、跨区的即时交流互动和彼此的经验分享,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改进交流品质,教师间的协作配合以及互助情形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被增强到一定程度,并且为差异化的教研工作开展供应了一定的制度支持,使其能在城乡教育环境里正常运行并产生作用。

3.2 活动内容

基于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里,活动内容的设计需贴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实际状况,着重体现主题教研,案例研讨以及实践观摩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主题教研借助关注学科核心问题和教学热点来指引教师仔细考虑教学策略和方法,案例研讨凭借典型教学实例展开,促使教师剖析问题,归纳经验并更新教学手段,实践观摩通过现场课堂观摩和教学演示,让教师能直接体会先进教学理念及实践方法的实际作用,这三种活动的有机融合既加强了教研的针对性和成效性,又加深了城乡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和协作,推动教育资源得到妥善利用,教学质量实现全面改善。

3.3 资源配置

在基于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里,其核心就是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并实现共享,把城市学校师资力量、教育设备、教学案例同农村学校本地实践经验和特色资源系统整合起来,以此来弥补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制约,通过创建共享平台,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以及资源调配机制,优质教育资源能在城乡之间流动并共同创建,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而且,这种统筹与共享不但改良了资源调配效率,还给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连续支撑,为城乡教育质量均衡改善形成稳固根基。

3.4 评价体系

基于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里,评价体系的创建目的在于借助教研质量评判及回馈机制达成持续改善与改良,评价体系要兼顾教研活动组织状况,教师参加程度,教学更新情况以及专业发展成就,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融合的办法,对城乡教师的教研活动加以科学评判,还要形成起及时,动态的回馈机制,把评判结果用作引导后续教研活动调整和改进的依照,促使教师展开思考并提升自身能力,通过系统的评判与回馈,既保证了教研活动的规范性与实效性,又为城乡协同教研机制的长久发展给予了科学根据。

结论:

基于差异适应的城乡协同教研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显示,以差异适应为核心的教研机制可以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师专业发展差异问题,在机制构建时,通过改良组织架构,规划主题化,案例化的教研活动,达成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并创建起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从而做到了城乡教师的有效协作与专业能力的改进,从实践结果来看,此机制既加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能力,又推动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协调发展和教研活动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 魏景 , 陈光磊 , 张祖民 . 强镇筑基背景下菏泽城乡教研共同体构建研究 [J]. 菏泽学院学报 , 2023, 45 (03): 69-74.

[2] 潘庆昕 .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县域集团教研共同体的构建[J]. 教学与管理 , 2023,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