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研兴乡”:红色资源活化与革命老区产业升级实践

作者

廖婉廷 刘家松 王子涵 刘冯雨 汪一诺

淮北理工学院 235000

1 引言

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革命精神。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1],为革命老区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革命老区普遍面临“有资源、无产业”的困境,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和体验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3]。

2“红研兴乡”项目:红色资源活化与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

“红研兴乡”项目以“红色文化 + 特色民宿 + 非遗美食”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型的红色文旅综合体。项目在淮北市“杜集 - 相山 - 濉溪 - 烈山”四区分别设立4 个主题示范点,形成差异化互补的文旅矩阵,分别为:

相山区:“支前粮仓”沉浸民宿:以淮海战役“车轮滚滚”支前场景为主题,通过 VR 送粮任务、支前大锅饭等体验项目,还原军民鱼水情。民宿设计融入历史元素,如地窖粮仓风格客房、支前壁画、木质推车造型床铺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烈山区:“石榴红了”工坊聚落:结合石榴农耕文化与红色历史,打造“可采摘、可品尝、可带走”的体验工坊,提供石榴酒、石榴糕等特色美食制作体验。民宿设计融入石榴元素,如石榴红色为主色调、石榴盆景、石榴革命史展板等,为游客提供互动式体验。

濉溪县:“茶馆里的淮海战役”:以临涣棒棒茶非遗为切入点,再现总前委“运筹帷幄”的历史场景,提供棒棒茶非遗课堂、餐饮剧场等体验项目[6]。民宿设计融入茶馆元素,如古镇老宅改造、八仙桌、陶制茶壶等,为游客提供情景式体验。

杜集区:“运河号子”农耕民宿:挖掘隋唐运河文化与支前农耕故事,打造“红色农耕”教育基地,提供石磨煎饼工坊、运河号子教学等体验项目。民宿设计融入运河元素,如运河船屋造型、运河文物复刻品等,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学习。

项目引入 AR 场景还原、智能餐饮系统、数字孪生管理等多项创新技术,提升体验深度。例如,游客可以通过 AR 设备扫描民宿特定标识[5],观看历史场景动画;AI 点餐机器人可以推荐菜品并讲述相关革命故事;数字孪生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客流、能耗等数据,优化运营效率[2]。

3“红研兴乡”项目的商业模式

“红研兴乡”项目采用“红色文化 + 民宿经济 + 研学旅游”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商业模式,通过“住宿 + 餐饮 + 体验 + 衍生品”四层盈利结构,实现可持续运营。[8] 项目精准对接三大核心客群:中小学研学团体、企事业单位党建团队和长三角短途游家庭,并制定了相应的客户获取策略 [4]。

中小学研学团体:项目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合作,设计符合教学大纲的红色研学课程,提供标准化研学课程包,设计“闯关式”学习任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企事业单位党建团队:项目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定制化的党建活动方案,如“重走支前路”沙盘演练、党建套餐等,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三角短途游家庭:项目推出适合家庭游客的亲子套餐,如“亲子红色护照”、非遗手作亲子套装等,以吸引周边城市家庭游客 [7]。

4“红研兴乡”项目的经营模式

项目采用“轻资产改造 + 本地化运营”的模式,最大化降低初期投资风险。通过“1+4”管理架构、“六统一”标准、本地化用工、绩效激励等手段,实现标准化连锁管理。例如,项目租赁闲置农房改造民宿,采用模块化装修,单店改造成本控制在80 万元以内;员工招聘以本地村民为主,全职岗位即店长、厨师仅设3 人,其余岗位即讲解员、服务员采用兼职制,按接待量支付报酬。

5“红研兴乡”项目的教育价值

“红研兴乡”项目突破传统红色教育模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实践式”三位一体的红色研学体系。通过分层课程设计、高校思政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技术的前沿应用等手段,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民宿体验全流程,提升红色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项目开发“支前小英雄”研学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阶梯式课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红色历史;与共建“行走的思政课”示范基地,开发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 [9]。

6“红研兴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市场风险应对、文化保护底线、长期升级规划等。例如,项目通过淡季转型党建培训、开发“云民宿”VR 体验等方式应对客源波动 [5] ;设立“红色文化审核委员会”,确保所有体验项目符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制定长期升级规划,通过技术迭代、品牌扩张等方式提升项目的竞争力。

7“红研兴乡”项目的经济效益

“红研兴乡”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项目通过住宿、餐饮、体验、衍生品等途径获得收入,并建立了动态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民宿 + 农户”利益共同体。例如,项目预计单店年营收可达233 万元,投资回收期1.8 年;每店带动20 个就业岗位,实现“文化传承 + 乡村振兴”双赢。

8“红研兴乡”项目的社会效益

“红研兴乡”项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就业带动、文化传播、生态效益等途径,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贡献力量。例如,项目直接创造 80 个岗位,间接带动300 名农户增收;年接待研学学生2 万人次,相当于淮北市中小学覆盖率 40% ;采用光伏发电系统,单店年减碳12 吨 [10]。

9 结论

“红研兴乡”项目是红色资源活化与革命老区产业升级实践的创新典范,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项目通过“红色基因 + 商业基因”双螺旋,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0 展望

未来,“红研兴乡”项目将继续深耕本地客群,拓展周边市场,开发高端定制化服务,拓展国际市场,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品牌,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项目将积极探索“红色+”模式,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文创产业等深度融合,推动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实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Z]. 2021-01-24.

[2]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Z].2022-02-28.

[3] 王欣, 邹统钎. 红色旅游发展的延安道路及其理论解释[J]. 旅游学刊 , 2021,36(8):12-22.

[4] 黄震方等 .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 地理研究 , 2022,41(3):703-720.

[5] 李柏文 . 沉浸式旅游体验: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 2023:45-58.

[6] 张朝枝 , 周凤波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研究 [J]. 文化遗产 , 2021(3):102-110.

[7] 国家发展改革委 . 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 [Z].2022-06-07.

[8] 吴必虎等 .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R].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2023.

[9] 中国旅游研究院 .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 2022[M]. 北京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2022.

[1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1[R].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21.

项目课题 :“红研兴乡”:红色资源活化与革命老区产业升级实践——以淮北市红色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