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旅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兰田

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党校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下,文化赋予旅游深厚内涵 , 旅游是文化的现实载体,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也是撬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中,文化是最具独特性的标识。因此,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文旅产业既是提升城市辨识度与软实力的核心抓手,也是拉动区域消费、扩大就业、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文旅融合通过提炼区域文化符号,形成“文旅—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它具有“空间辐射”特性:核心景区或文化 IP 带动周边乡村(镇)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跨区域文旅线路能促进资金、人才、信息在区域内流动,弱化行政壁垒,强化区域经济联动。本文通过阐释文旅融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借鉴国内成功案例提出区(县)域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相关理论解析

(一)文旅融合的概念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深度耦合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最终形成共生共荣的状态。它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以旅游为基础消费市场,关键节点主要在内容、技术、品牌、传播、企业等方面。文旅融合将原本分散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如非遗体验、生态研学、文化 IP 衍生品等,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为缺乏传统工业基础的区域提供了差异化发展路径。

(二)文旅融合的内涵

从资源层面看,文旅融合是将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后与旅游资源相整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通过旅游让文化资源焕发新活力。

从产业层面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催生出“文旅 +' ”新业态,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进一步拓展了产业价值链。

从价值层面看,文旅融合既通过文化赋能旅游品质,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又借助旅游的流量优势扩大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文旅融合的研究现状

陈少峰(2020)主要从产业创新与科技融合视角展开文旅融合研究。他指出,文化产业已进入元宇宙人工智能文化阶段,旅游业也迈入IP 体验旅游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I 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带来了新的产业运行模式。宋瑞、保继刚等人(2024)认为,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以投入产出为旅游投资基本导向,需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实现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戴斌(2024)侧重于从政策导向与发展理念层面进行研究。他认为文旅融合要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发展路径。傅才武(2025)则关注地域文化与空间场景构建,他基于地域特色的研究视角,为不同地区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提供了思路。现有文旅融合运行方式对经济提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于文旅融合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利益相关者协调、跨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二、文旅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文旅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延伸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空间联动等多路径展开。一是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如海南省通过文化赋能和业态创新等,以深海文旅带动免税零售、医疗康养、农业等关联产业。又如陕西西安以“大唐文化”为核心打造文旅名片,吸引了大量文创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二是激活区域特色资源,转化经济价值。如,四川阿坝州将藏羌文化与高原生态结合,打造九寨沟、四姑娘山等文旅 IP,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三是促进区域空间联动与均衡发展,如长三角地区以“江南文化”为纽带,串联苏杭园林、南京明城墙、上海石库门等景点,推出跨区域旅游专线,不断缩小城际经济差距。

在这样的机制影响下,江苏、成都、海南、山东等地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 + ”发展路径。江苏省“水韵江苏”特色鲜明,拥有吴韵汉风、淮扬文化、金陵文化等资源,开展非遗资源“六进”活动,打造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海岛风光和浓郁的黎苗民俗文化,开发了潜水、海钓、热气球、快艇等许多相关的旅游项目。建设黎苗文化旅游区,展示黎苗非遗技艺、传统建筑等,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成都通过“三城三都”建设传播古蜀文明,开发低空 + 研学、旅拍新业态,撬动千亿级消费市场。打造道明竹编、蜀锦蜀绣等“非遗 +”场景,同步发展影视文化并融入科幻特色。通过精品剧目、盛典节会等吸引游客,如望丛赛歌会、夜游锦江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品牌中,发展“票根经济”,串联起文商旅体多元要素场景,释放消费活力。山东省积极创新文旅业态,通过科技赋能,如展示光影秀《大哉孔子》等,通过发展夜间文旅如微山岛打造夜游项目等,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 40% 。

三、文旅融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文旅融合科学化发展

从融合深度、经济效应、社会文化价值及生态可持续性等维度设计具体指标,评估融合效果。同时完善具体操作:在融合深度上,采用文化资源旅游转化率、旅游产品文化赋能率、文化符号融入自然度、游客感知度等定量指标;经济效应方面,采用文旅产业总产值及增速、带动就业人数及游客文化体验消费占比等定量指标;社会与文化价值层面,采用非遗传承人数量变化、公众文化认同感、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度等量化指标;生态可持续性上,以绿色文旅产品占比、项目生态影响及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为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定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标,为全面科学衡量文旅融合的成效提供评价依据。

(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促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平衡政府、企业、游客等各方核心诉求为出发点,构建多元协同的动态平衡体系。如,政府可牵头建立常态化多方协商平台,确保政策既符合公共利益,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强化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游客通过线上线下反馈平台等参与文旅项目决策,共享发展红利,如免费参与部分文化体验活动等,推动文旅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跨区域文旅协作,探索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

聚焦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可由多地政府共同梳理各地特色文旅资源,明确资源互补点与整合方向,例如文化底蕴深厚地区与自然风光优越地区联动开发“文化 + 生态”旅游走廊;推动政策协同,统一跨区域文旅市场准入标准、简化异地经营手续等,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跨区出行成本;鼓励跨区域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挖掘区域间共通的文化脉络,强化区域文旅整体形象,实现文旅资源高效整合与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 . 城市文化旅游的创意传播新模式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8(01):30-33+40.DOI:10.16255/j.cnki.11-5117c.2020.0005.

[2] 傅才武 , 刘洋 . 从“规模扩张期”到“平等发展期”: 县 ( 区 ) 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转向及其动力转型 [J/OL]. 宏观质量研究 ,1-17[2025-07-20].

[3] 宋瑞 , 保继刚 , 魏小安 , 等 . 旅游强国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J]. 旅游学刊 ,2024,39(07):16-27.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7.007.

[4]戴斌.文旅融合新动能与旅游经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2024,(11):62-67

[5] 郭璇瑄 , 陈少榕 .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维度、困境与进路——以河源双田畲族村为例 [J/OL].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7[2025-07-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3.1071.C.20250703.144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