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运用
孙淑惠
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 032100
引言
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建筑工程测量作为中职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综合性高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数据处理及工程测量方案设计等技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 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内涵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与协作交流自主构建的。任务作为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情境载体,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问题,驱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据分析和方案优化等过程,将零散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通过设计“场地高程测量”任务,学生需自主运用水准仪操作、闭合差计算等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测量原理的理解。
2 任务驱动法实施的挑战
2.1 任务设计的职业性与教学性平衡难度大
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真实职业任务驱动学习,但中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教师常面临“职业场景还原度”与“教学可控性”的矛盾。一方面,真实工程任务(如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涉及复杂环境因素、多工种协作及行业规范,教师若直接移植实际项目,易因任务难度过高、周期过长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例如,某校在“桥梁施工测量”任务中引入企业真实数据,但因未简化坐标计算模型,导致学生因公式推导耗时过长而忽视仪器操作实践。另一方面,过度简化任务以适应教学节奏(如将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缩短为 3 个测站),又会削弱任务的职业真实性,使学生难以理解测量工作在工程全流程中的价值。
2.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任务复杂度的适配性不足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而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问题,二者矛盾易引发实施困境。在复杂任务(如建筑场地地形测量)中,学生常因以下问题停滞:一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难以将课堂学习的水准仪、经纬仪操作技能整合应用于综合测量场景;二是问题分解能力欠缺,面对“完成场地等高线绘制”这类开放任务时,不知如何拆解为测站点布设、碎部点采集、内业成图等子任务。
2.3 教学资源与任务实施需求的匹配性滞后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对硬件资源依赖度高,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技术更新缓慢的问题,制约任务驱动法的有效实施。首先,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 接收机)价格昂贵,学校常因经费有限无法按小组配置充足设备,导致学生轮流操作时间不足。例如,某校仅有 4 台全站仪,在 20 人规模的班级中需分组轮换使用,每组实际操作时间不足 20 分钟,难以达到技能熟练度要求。其次,现有设备型号陈旧,与行业主流技术脱节。部分学校仍使用传统光学经纬仪教学,而企业已普遍采用智能全站仪,导致学生毕业后需重新学习设备操作。
3 解决对策
3.1 构建“职业标准- 教学任务”双向映射机制,实现任务设计的精准化
针对任务职业性与教学性失衡问题,可通过“行业调研—标准解析—任务重构”三步法优化设计流程。首先,联合企业技术骨干成立任务开发小组,系统梳理《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标准》等职业标准,提取沉降观测、施工放样等核心任务的工作流程、质量指标及安全规范。例如,在“高层建筑沉降监测”任务中,明确观测周期(每层施工后 3 日内)、精度要求(二等水准测量,闭合差≤ ±0.3√ n mm)等关键参数。其次,将职业任务拆解为“基础技能—综合应用—创新拓展”三级子任务,形成梯度化任务链。
3.2 实施“分层支架 + 动态评价”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能
为破解学生能力与任务复杂度不匹配的难题,可采用“分层任务单 + 过程性评价”的组合模式。首先,根据学生学情分析结果(如仪器操作熟练度、空间想象能力),将任务分解为基础型、提高型、挑战型三级目标,并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架。例如,在“全站仪坐标放样”任务中,基础组配备分步操作指南(含仪器调平、数据输入等图文提示),提高组提供误差分析模板(如角度闭合差超限的 5 种可能原因),挑战组则需自主设计多测站放样方案。其次,引入“任务闯关”评价机制,将大任务拆解为若干关键节点(如测站点布设、数据采集、成果校验),每个节点设置即时反馈系统。
3.3 推进“虚实融合 + 校企共建”资源建设,破解设备滞后难题
针对教学资源与任务需求脱节的问题,可构建“虚拟仿真预训练 + 真实设备实操”的混合实训模式。一方面,联合软件企业开发建筑工程测量虚拟仿真平台,集成地形测量、变形监测等典型任务场景。平台需具备三大功能:一是高精度物理引擎模拟,还原仪器操作手感(如全站仪调平时的微调旋钮阻力);二是智能纠错系统,当学生操作违规(如未佩戴安全帽进入基坑监测区)时立即触发警示;三是数据联动分析,将虚拟测量数据与真实工程案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误差来源。
3.4 完善“双师型教师 + 任务案例库”培育体系,强化教学实施保障
教师能力是任务驱动法落地的关键,需通过“企业实践 + 教学研究”双路径提升其任务设计与指导水平。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轮训制度”,要求测量专业教师每两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企业驻点实践,重点参与地铁监测、古建筑测绘等真实项目,积累任务开发素材。例如,某教师通过参与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测量,将“水下地形测量”任务中的多波束声呐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显著提升了任务的先进性。
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通过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有效提升了中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研究表明,梯度化任务体系、协作学习模式与多元化评价体系可显著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J]. 戴苏婕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2)
[2] “岗课赛证”阶梯状课程模块构建及教学实施研究——以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J]. 朱青龙 .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