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涵容”视角赋能“心病”孩子的家庭照护

作者

蒋旭玲 艾迪玛

1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2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

关键字 涵容 心病孩子 亲子照护

近年来世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我国也面临较大挑战,例如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重度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2%,其中年龄较大群体的抑郁患病率相对偏高,15~16 岁群体的抑郁症患病率为 6%—7%。这些患精神心理疾病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部分学生因社会功能受损而无法正常推进学业,休学在家,他们在康复道路上困难重重。《2024 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指出,孩子休学期间,应给予其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以帮助他们调整情绪,重建自信。因而探讨父母怎样做好家庭照护,帮助心理疾患的孩子走出困境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涵容

“涵容”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术语。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认为,母亲的涵容是养育孩子的一个重要功能。母亲不仅作为慰藉和充足奶水的提供者,也要成为有接收能力的容器,这需要母亲一方面接纳并理解孩子的痛苦,另一方面转化或升华痛苦,通过互动反馈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内在困扰,进而能重新思考和出发,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将涵容视角运用到“心病”问题孩子的亲子照护,也就是照料者要觉察孩子面对“心病”的恐惧和痛苦,加工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再用孩子能听懂或能感受到的方式给与反馈,最终,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心理困境,并且能够思考和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的过程。

二、家长在照护中的困难

1. 内心焦虑

在家庭照料中,想要实现涵容,照料者的状态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只聚焦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中,就无法看到孩子的困扰,更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然而在休学家庭中,照料者常常被焦虑情绪困住,无法发挥自己的功能。

2. 缺乏理解,难以走进孩子内心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父母努力克服了诸多现实的困难,尽量给与孩子陪伴和照料,同时开始关注孩子的状态,但对于观察到的情绪和行为无法理解,很难给与积极的反馈,甚至可能指责或者回避,这使得亲子沟通和互动停滞,涵容的过程无法实现。例如,休学在家的孩子,大多数时间呆在自己房间睡觉、玩手机,面对这些,家长很难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困难和需求,一些家长可能会责骂孩子懒惰,让亲子关系恶化。

3. 着急复学

当家长觉察、理解了孩子的困难,在沟通互动中帮助孩子逐渐认识自己的困境,化解内在的痛苦,孩子的状态似乎也有一定改善时,部分家长会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尽早回到学校,小心谨慎提议:“我们要不要复学看看?或者找个老师到家里补补落下的课?”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能力,依然残留对某些困难的恐惧,听到家长这样说,可能会再次陷入焦虑,或者可能会认为:“原来你们这段时间对我的好都是假的,就是想把我快点送回学校。”于是孩子与家长陷入无声的对抗,导致孩子待在病程不愿意出来。

三、涵容赋能

“涵容”涉及了看见、容纳、转化和处理痛苦的诠释。用“涵容”来助力对“心病”孩子的照料,帮助家长找到切入点,更好的应对照护中的困难,协助孩子生成新的适应能力直至康复。

首先,家长要做好自我关照,保持情绪稳定,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即使有难以避免的情绪波动,也能及时调节,暂时放下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反馈对孩子的理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接收能力的“容器”。同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让涵容赋能家庭照顾的过程。

1. 看见

首先是看见情绪。当“心病”孩子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和情绪时,家长要看到孩子想表达的情绪,然后在内心对这些情绪进行思考和理解:比如孩子表达有自杀的念头,此时家长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具体的情绪感受。可以这样说:“宝贝,是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让你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孩子不愿意表达则可以继续说:“宝贝,你不想说话也没有关系,爸妈在这里陪着你,你什么时候想说了再说。如果想哭就哭出来,喊出来吧,爸妈知道你心里很难受。”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理解孩子这样的念头,通常是因为感觉到面对挫折毫无希望,失去控制,无法应对而产生的。在孩子看来,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是强烈的、巨大的,自杀是他们认为排遣痛苦的唯一出路。这个过程让孩子感受到当下他的痛苦情绪是被看见的,家长提供的支持和引导,就像一盏台灯,照亮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感觉被看见,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2. 容纳

容纳意味着接住孩子痛苦的表现。有时因病程反复或复杂变化,孩子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情绪、行为,家长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冷静并以平稳的声音和姿态应对,这可以帮助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心,并减轻可能的情绪压力。认同接纳孩子的现状,认识到病情会出现反复和变化,除了做好安全监护,还要给予孩子情绪空间和时间。此时的家长的认同就像一个容器,接纳和装下了孩子的所有痛苦和不安。这意味着,孩子当下的反应不必是立即被排斥和消灭的,而是可以持守一阵子的,允许孩子暂时停留在这个情绪里,允许思考和各式想法出现,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和安全的守护,这代表家长将会和孩子一同面对极端想法带来的压力。

3. 转化

转化不适,找到平衡。让孩子自己慢慢能够有能力去拥有和包容这些不适感觉,而不会只是想把它丢出来或让它消失,可以带着这些情绪往前走。引导孩子通过转换视角,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当下的处境,找到内在的平衡。可以与孩子分享:当下的心理困境,是对耐挫力的一种检验和对改变认知方式、情绪管理、生活态度、或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次提醒,通过找到问题的根源,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成长和提升。这样的经历,也是一笔重要的、宝贵的人生财富。比如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主持人等也曾经是抑郁症患者,正是由于自己有心理疾病的经历,让他们对自己的的思考更深刻,对人生的态度更明确。

4. 处理

积极应对,区分处理。首先,把疾病和孩子分开来处理,认可孩子本身的价值,并和孩子在一起面对症状带来的问题。不要传递“你不够坚强、不够努力,你太矫情,所以出现了反复”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责难会破坏亲子关系也会挫败孩子的治疗信心。把症状和孩子分开,用爱和耐心去唤醒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是对“心病”孩子最大的支持。无论何时何地,不限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宝贝,有你在我们身边,真的很幸福”,“无论你是否优秀(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我们永远爱你”给孩子托底的力量。

涵容的过程,是“心病”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心里为他留有一个空间,他真切的被容纳了。当心病孩子被父母或者照料者涵容体验越来越多,他也会发展出自己思考和处理情绪压力、痛苦的能力,新的自我效能产生了。

参考文献

[1] 李怡蒙 夏瑾“心病”少年复学之路怎样更顺畅?中国青年报 2024 年9 月 14 004 版

[2] 李一平 张杲阳 从“涵容”视角看亲子沟通的听说艺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523)32

[3]Joan,Neville Symington.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M].苏晓波,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本文系 2024 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SCJJ24ND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