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一证引领·微课搭桥·项目实战:中职一年级学生技能提升路径

作者

赵娟

韶关市曲江区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韶关 512100

一、引言

在产业结构变革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向专业化与复合化,中职教育肩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然而,中职一年级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与职业标准衔接松散,学生学习方向模糊;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碎片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践环节薄弱,技能应用能力有限。在此情况下,“一证引领·微课搭桥·项目实战”模式通过整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数字教育资源与项目化教学,为中职一年级学生技能培养提供新方法,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一证引领·微课搭桥·项目实战”模式的理论根据与创新亮点

(一)理论基础

该模式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化特性,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为教学核心目标,按职业标准重构课程结构;用微课呈现碎片化知识,满足数字化时代学习者认知需求;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职业能力迁移本领。三者协同形成“标准牵引、资源加持、实践赋能”架构,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界限,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和双链融合。

(二)创新点

创造性构建“职业标准 - 数字资源 - 实践教学”三要素融合新体系,突破传统技能培养中标准不精准、资源孤立、实操关联不紧密等难点,形成相互推动、层层相扣的动态平衡与高效循环体系。

三、一证引领:厘定技能培养目标的方向

(一)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标准对接研究

依据计算机一级考证要求,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等技能模块融入一年级课程体系,在《计算机基础应用》与《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核心课程中,系统教授 Word 排版、Excel数据处理等要点。深度解析证书考核要点,明确每堂课目标,确保教学方向精准。在《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中,聚焦“复杂文档样式设置”等重难点,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真实办公场景任务并开展模拟考核,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协同,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实现教学与考证需求衔接,为职业发展奠基。

(二)基于证书标准的课程体系重塑

以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重塑为核心,按计算机一级考证要求重组中职一年级课程设计,形成“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三大模块化单元。“计算机基础操作”模块围绕硬件认知、系统运用与故障排查,契合“计算机系统基本操作”考证要求;“办公软件应用”模块强化 Word、Excel、PPT 操作,紧扣“办公软件综合应用”考核要点;“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涵盖网络连接、浏览器使用与安全知识,符合“网络应用基础”考核标准。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将实践类课程课时占比提至 70% ,通过模拟考证情景和项目式实操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考证技能,构建“教学—实践—考证”闭合体系,提高考证成功率与实操能力。

四、微课构建个性化学习资源桥梁

(一)数字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证教学中,针对“Excel 函数嵌套运用”等难点,教师制作系列微课视频,通过动画拆解与屏幕实操演示结合的方式,直观剖析函数逻辑层级。同时整合平台优质资源作为补充,如考证真题解析视频、办公软件前沿功能授课等。微课配套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单,从基础参数理解到综合案例操作分层次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计算机一级考证核心能力和自主学习成效。

(二)微课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索

在计算机一级考证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微课优势显著。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推送“办公软件操作技巧”“计算机基础知识精讲”等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后进行操作练习,记录疑难问题,提前掌握考证知识点。学生分组交流操作心得与疑问,共享高效操作方法,碰撞思维灵感。教师针对 Excel 函数嵌套、PPT 动画设置等重难点,结合典型题目深入探究,通过现场演示及拓展练习,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增强操作本领。学生借助微课复习操作程序,完成线上模拟测验,系统即时反馈成绩和知识薄弱点。教师通过数据分析,针对网络配置、信息安全等学生普遍丢分点,补充实际案例讲解并布置针对性练习题,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与实操能力,助力其顺利通过考证。

五、项目实战:提升技能实操能力

(一)真实项目的选取与设计

在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积极探索以考促学新渠道,打造贴近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标准的真实项目体系,帮助学生巩固理论基础、提升实操能力,增强应试技巧与职业素养。

项目依据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围绕计算机基础内容、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操作、Excel 电子表格、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核心考点展开。在计算机基础与系统操作模块,学生通过模拟考试系统完成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安装及基本设置等任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模块,学生需根据给定的商务文档、统计数据,运用 Office 办公软件,按照考试评分标准完成文档排版、表格计算及图表制作,掌握办公软件核心功能与操作技巧。PPT 制作阶段,学生以“校园文化宣传”为主题进行设计制作,学习幻灯片设计、动画设置和演示技巧。

项目全程使用模拟考试系统与 Office 2016 办公软件,模拟真实考试环境与操作流程。教师依据考试评分要求,对学生作品进行量化评价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要求,精准找出不足。通过沉浸式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考试核心技能,还提高了办公软件实际应用水平,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与评价

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证项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经典范例。项目启动时,教师聚焦考证大纲要求,梳理知识框架,结合《计算机基础及 MS Office 应用》教材和历年考试真题,绘制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Word 文档编辑、Excel 表格处理、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制作等模块的思维导图,精准提炼考点重难点并系统呈现。

知识框架搭建完成后,进入模拟练习材料筹备阶段。教师甄选优质题库资源,整理模拟考试软件,通过归纳不同版本真题的出题规律,测算各类题型的重要程度与适配水平。实操练习阶段,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硬件,按照考试流程反复操练文字排版、数据计算、演示文稿设计等操作。这一过程不仅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操作,还通过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和答题效率,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熟练度。练习中,学生需应对 Excel 复杂函数运用误差、PPT 动画效果设置不佳等挑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

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发挥重要指引作用,每周开展小组汇报会议,及时掌握学生备考进度。当某小组在 Excel 数据透视表操作中反复出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操作步骤准确性、函数参数设置、数据区域选择等方面排查。学生通过查阅教材、观看微课、多次调试,最终发现是数据源格式错误和函数嵌套逻辑混乱所致,经修正数据格式、改进函数公式后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结束后,学校通过多元评价机制确保考核全面公平。企业导师结合行业经验,依据办公软件实际应用场景,检查学生操作的实用性和规范程度;教师重点考察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包括任务分工合理性、知识共享程度及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交流备考心得,探究自身与同伴在知识掌握、操作熟练程度等方面的优缺点。这种多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综合能力,为其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精准反馈及改进路径。

六、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以证为纲:解析考证标准,找准教学目标

深度拆分考证大纲,归纳出数据计算、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核心知识模块,将其中涉及的 IF、VLOOKUP、SUMIFS 等常用函数,以及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拆解过程中,教师依据企业办公岗位对 Excel 函数应用的实际需求,明确学生不仅要掌握函数语法规则,还需理解其在不同业务场景中的应用逻辑。例如,在企业销售实际场景中,如何运用 SUMIFS 函数按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类别统计销售额,这既是考证核心重点,也是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高频操作。通过将考证标准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销售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制作”项目明确方向,让学生清晰学习目标,大幅提升学习动力。

(二)微课赋能:设计相关资源,搭建学习桥梁

为帮助学生掌握 Excel 函数复杂原理,教师团队根据拆解的教学目标,制作一系列针对性微课学习资源,涵盖“企业销售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制作”项目涉及的函数知识。

设计微课时,教师注重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函数原理。以 IF 函数为例,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模拟企业销售业绩考核场景:若销售额达标则给予奖励,未达标则给予提示,将 IF函数“条件判断 - 真值返回 - 假值返回”的逻辑与实际业务流程结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运行机理。每个微课聚焦单一知识点,避免信息过度堆积,便于学生碎片化学习。

学生可根据自身进度随时观看微课视频,重复学习难懂的函数知识,平台设有互动交流板块,学生可随时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反馈,同学间也能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依据学生在平台的学习数据,如观看时长、提问频率等,分析学习成效,为后续项目教学提供参考,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

(三)教师领航:全程辅导项目,助力能力提升

在“企业销售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制作”项目实施中,教师发挥关键引领作用。项目启动前,教师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展示企业真实销售数据,让学生理解意义,带领回顾微课函数知识,明确技能点。项目规划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工,鼓励制定完善计划,明确任务与时间节点。项目执行中,教师密切关注进展,及时辅导反馈。学生用 VLOOKUP 函数遇困难时,教师引导检查参数和数据源范围,通过提问梳理思路,针对共性问题组织研讨。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尝试不同函数组合。项目结束后,教师引导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代表介绍成果、分享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从多维度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七、结论与展望

“一证引领·微课搭桥·项目实战”模式借助职业标准导向、数字资源支撑和项目实践推动,助力中职一年级学生大幅提升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在该模式下,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该模式,总结实操经验,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探索其在更多中职专业中的应用,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支撑,推动中职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玲 . 微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J]. 知识文库 ,2024,40(19):65-68.

[2] 刘笑康 . 面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微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 [D]. 西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410/d.cnki.gxbfu.2024.000214

[3] 徐会静 .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八). 曲阜中医药学校 ;,2023:250-253.DOI:10.26914/c.cnkihy.2023.1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