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李一娜

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

一、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的道德观形成于其参与并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之中。他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表明其道德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革命与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发展并应用其道德思想。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1844 年《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标志着其道德观的初步形成;1845-1846 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表明其道德观基本确立;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则将其道德观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先后受基督教神学、黑格尔唯心主义、康德自律伦理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等思想影响,最终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道德虚伪性的批判,形成了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新型道德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从宗教或神学出发研究道德的唯心主义路径,提出应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考察道德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作用。他强调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历史阶段性和现实性。道德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其内容和形式随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变化。

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受经济基础制约,又能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道德冲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唯有通过革命实践改变社会关系,才能实现道德的真实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以往伦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实践性、社会历史性和批判性。它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道德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通过“异化”“剥削”等概念,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表达了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道德批判。他们吸收并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合理成分,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道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坚持的道德观具有实践性、社会历史性和批判性。其中,实践性指马克思的道德观不是对道德空泛、抽象的论述,而是具有现实基础,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且与革命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思想。社会历史性则是马克思以社会历史的尺度把握问题的基本方向在道德观上的体现,马克思的道德观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规律。批判性则是马克思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对以往扭曲的、错误的、以及虚假的道德观的批判,通过对以往不科学不正确的道德观的批判,完善并充实了马克思的道德观思想。以上三种特性都是马克思道德观的重要特性,体现了马克思道德观思想与以往抽象、虚假的资本主义道德观的本质区别,以及马克思道德观的科学性。

三、马克思道德思想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传播科学道德思想

马克思主义观认为发展道德思想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以实践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去进一步践行马克思道德思想中国化。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培育和传播正确的道德思想,将马克思道德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成果作为影响人们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和传播。我们党始终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道德思想的践行才能使中国道德思想得到健康而持续的发展。保持态度端正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前提,继而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发展和传播中国特色道德思想,才能使人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加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及道德教育

科学的道德理想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支柱,对人们的日常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目前国内存在很多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例如一些人过分追求实质的自身物质经济利益,又有很多人对树立怎样的理想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对自身道德思想发展的不明确导致出现的错误行为方式。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具有科学性的价值观,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信念的树立要求人们将理想结合实际,使人们能够正确看待现实中存在的与自身紧密结合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一道德理想的确立能够帮助人们从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能够对人们自身确立具体道德理想的实践做向导。从它的传播方式来看,在现代社会中日常以网络形式存在的社交、媒体舆论等宣传工具虽然已经日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宣传媒介,但是也需要利用各种不同宣传媒介的诸多方式使人们更多的了解这一道德理想及其重要性。对在全社会范围内从事不同职业、身处各个领域的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宣传、普及,从而使人们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身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道德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革命导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中国化,加强道德体系建设与教育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2]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161 页 .

[3]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172 页 .

[4]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19页 .

[5]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162 页 .

[6] 杨耕 . 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N]. 光明日报 .2016-6-23.

[7] 马克思 , 恩格斯 . 德意志意识形态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19页 .

[8]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年 ,104页 ,110 页 .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第 40,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 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1] 余京华 . 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 - 兼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与“反道德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5):53.

[12] 高凤敏.马克思道德观生成发展的理路考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2.

[13] 张伟.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创新的天才大纲 [J].思想政治教育研宄,2014.

[14] 严缘华.共产主义道德是何时形成的[J].道德与文明,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