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巧用方法,高效衔接

作者

万光香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引言

在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分属不同课程阶段,其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均存在较大差异。初中阶段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历史事实的认知,而高中阶段则更强调历史理解、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等高级认知能力。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和课程标准的更新,如何科学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若教学衔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学生对高中课程内容的接受度,还可能挫伤其学习信心,削弱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同。本文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为切入点,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妙应对学段过渡问题,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与情感三个层面实现自然过渡与有效提升,从而真正构建起历史学习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一、识别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明确衔接关键点

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是清晰识别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内容层面,初中历史以断代史为主,注重时间线索与基本事件的讲述,而高中历史则转向以专题史、大单元整合为特征,强调历史发展的结构性与逻辑性。思维层面,初中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更多依赖教师的引导与讲授;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观点表达与史料综合能力。认知层面也存在显著跃迁,初中更多聚焦“是什么”,高中则追求“为什么”与“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依据,设计“过渡任务”,帮助他们从事件记忆走向概念理解,从结论接受走向原因分析。例如在历史概念上,引导学生由对“朝代更替”的机械记忆,过渡到对“政治合法性”或“权力更替机制”等抽象概念的初步理解,是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一次有意义的“跃升”。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则需注意初中所学内容在高中课程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为学生构建认知桥梁,避免重复与断裂。

二、建构“过渡式”学习任务,引导思维方式转换

要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对历史思维的更高要求,教学活动应围绕“以任务引导思维升级”为核心,设立过渡性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需既贴近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足够的认知挑战性,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实现转型。例如,可以设计小型的史料研读任务,引导学生初步练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观点、提出问题。这类训练既不同于初中常见的“看教材—做练习”模式,又不像高中正式的“论证性阅读”那样具有高门槛,具有良好的过渡功能。

以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六课 从战国到秦的统一”为例,初中阶段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战国七雄的局势与秦的统一进程。高中衔接时,可设计情境任务:“若你是秦国丞相,请为统一天下提出三条有效建议。”学生需回顾战国的混战局势,结合已知知识提出统一策略,并进行简单论证。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既有知识,还要初步使用因果推理与价值判断,对其思维方式的转化具有推动作用。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补差”,而更应承担“引领”的角色,推动学生从“史实学习”向“问题探究”转变,为后续的专题化、结构化学习做好准备。

三、激活历史学科兴趣,增强衔接学习动力

教学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更是学习情感与动机的延续与激发。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往往源于对故事性、人物性格或传奇事件的好奇;而高中则偏向宏观结构、抽象概念和跨单元综合,容易造成“从有趣到枯燥”的落差。因此,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通过讲述“问题中的历史”、设置“角色体验任务”或引入“现实关联材料”,延续并转化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基础。

例如在讲授“第十二课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内容时,可围绕“青年觉醒与社会变革”的主题展开,设定“假如你是 1919 年的一名学生,是否支持走上街头游行?”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价值观、当时社会背景、外部压迫等资料进行小组辩论。该任务既有参与感,又将学生熟悉的“青少年群体意识”与历史学习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动机,同时也为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意义打下基础。

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代入,衔接教学不再只是内容过渡的过程,而是一次学习态度和情感认同的再激发,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四、构建教学评估闭环,保障衔接质量落地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必须依赖科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保障。在衔接教学中,评估的目标不仅是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其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和理解深度的变化。因此,教师在开展衔接教学时,应构建涵盖“诊断—过程—总结”的评估闭环。诊断评估用于初步识别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特征,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过程评估则通过观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记录、课堂表现等手段,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迁移进展;总结评估则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高中阶段所需的核心能力、历史学科思维方式与分析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应力求多样化与实践性结合。除传统测试外,可采用概念图绘制、小论文写作、课堂展示、历史情境表达、观点辩论等形式,如让学生撰写一段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解释,或对比初中与高中课程中相同主题的内容变化,进一步检验其认知转变情况与抽象理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评估应始终服务于教学调节而非仅作为结果判断。教师可根据评估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节奏与深度,优化任务设计的难度系数,重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真正实现教学与评价的良性互动,持续推进教学质量提升,保障衔接教学的落地效果与长效机制。

五、结语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仅是课程结构上的连接,更是学生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与学科认同的系统过渡。本文围绕教学方法在衔接中的运用展开讨论,指出应通过识别差异、设计过渡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与构建评估闭环等路径,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生成的渐进转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具备高度的课程理解能力与学生发展意识,才能将“衔接”落到实处、做出实效。未来的历史教学,应继续在教学设计理念与课堂实践方法上深入探索,以方法创新为驱动,推动不同学段之间形成内在一致、螺旋上升的课程逻辑,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与认知成长。

参考文献:

[1] 俞秀萍 . 学段衔接视域下高中历史地图教学实践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21):50-52.

[2] 张 睿 涵 . 初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的 有 效 衔 接 策 略 [J]. 基 础 教 育 研究 ,2021,(06):23-24.

[3] 柳冬芝 . 中学历史学段衔接中的学生问题意识探究 [D]. 陕西理工大学 ,2024.DOI:10.27733/d.cnki.gsxlg.2024.0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