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中职生行为偏差机制

作者

周利亚

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杭州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行为偏差的概念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院校是近几年新兴的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校,虽然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个招生体系来看还属于末类院校,公众对它的性质和发展前景还不是很了解,步入中职院校的学生也心态各异,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自身状态产生怀疑,总认为自己的智商低人一等,自信心严重受挫。以至于入学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不知道怎样给自己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中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中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也不是很高,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的局限,更促进了中职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而中职院校学生中的贫困生则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们还要时刻为生计发愁,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得他们对自身状态的认知往往出现偏差,发觉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对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不能给与正确评价,缺少与同学的主动交流,对集体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竞争与参与意识,常用偏激的眼光去看待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表现出压抑、自闭、敏感等心理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的心态很容易造成他们偏执的人格和不健全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高职贫困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

(二)行为偏差的概念

偏差行为即偏离行为、异常行为或越轨行为,通常指那些超出常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中职生的行为偏差主要表现有:1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常常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服从管理,考试作弊、旷课、逃学等。2.违德行为。即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5.不适当行为。即常常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吸烟、赌博等。6.反社会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破坏的行为,如敲诈勒索、欺诈等行为。其中.旷课、逃学、谩骂、殴打等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疏导机制,针对中职生偏差行为,建立起来了的一整套防治措施。

二、中职生行为偏差疏导策略

(一)实施德育导生制

在学校德育导师制的启发下,建立班内“一帮一”德育导生制。让班内行为优秀学生担任“导生”,与行为偏差同学进行“一帮一”结对小组。优秀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负责,而且要对结对同学的偏差行为负责。每月进行考核,看哪个导生做得出色,看哪个结对小组进步最快,予以奖励。

(二)建立区域家长互助小组

尽最大的努力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根据地域建立家长互助小组,让热心的优秀家长带动存在不良教育习惯的家长,相互监督,相互影响,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偏差行为的改进。

(三)产生1—2 个阳光行为示范生

与偏差行为相对应的是阳光行为,具有阳光行为的示范生往往具有榜样引导作用。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一般不做太多的说教,而是有意会挑选 1—2 个学生成为“阳光行为示范生”,成为班主任说教的形象代言人。让他们在学习、劳动、守纪等各个方面成为行为示范生,做大家学习的榜样。

(四)撰写“反思周记”

每周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反思周记”,可以对自己一周内的行为进行反思,也可以对他人行为甚至班主任的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在这个平等交流平台,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偏差行为进行反思、调整,让班主任与他们进行心灵友好沟通。

(五)开展自我形象设计活动

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让他们应用Photoshop 软件对自己的形象进行设计,让他们运用软件绘图、着色等强大功能,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各种装扮。完成之后进行班内展览,大家评议,评出最佳设计,也对一些奇装异服或奇异的发型,进行批判,从而规范学生服饰礼仪方面的偏差行为。

(六)启动人物互评活动

让学生写出班内每位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并配以实例,也可以配上漫画。班干部统一汇总之后,回馈给每位同学,让每位同学能清晰地看到班内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改变一些同学过于自大、非常自负的性格特点,从而规范日常行为,纠正偏差行为。

(七)开展班级德育法庭活动

在班内设立德育法庭,由法官、陪审团、被告、原告、听众组成。同学有委屈,可以写起诉状交到法官手里,法官根据班主任意见和同学意见进行开庭审理,形成结论性意见,作为班主任处理事件的参考意见。比如两位同学打架,一位同学状告另一位同学,他应受到班内记过处分。经过开庭审理,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最终决定分别予以班内警告处分。让学生的事情学生自己来解决,老师从中引导,效果更佳。

三、研究中职生行为偏差的意义

心理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活动,它当然应该具有教育性。中职贫困生作为整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行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不仅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职贫困学生作为高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研究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其次,对中职院校而言,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再次,对学生个人而言,研究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探讨中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作者:张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 年。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作者:李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 年。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 作者:王五,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 年。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作者:赵六,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 年。

[5]《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作者:陈七,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