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邓幼玲 刘帮兰

资阳开放大学 雁江区第八小学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模式革新、资源供给优化和治理体系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丁薛祥副总理在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提出:“要强化数字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更将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列为优先行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则着重强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作用。这些顶层设计共同勾勒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以教师数字素养为突破口,以智能技术为支撑,构建全纳、开放、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已成为全球共识,是教育领域对传统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及学习理念的深度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资阳市 2023 年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 " 以数字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但实际推进中面临显著挑战:根据市教育局调研数据显示,全市仅有 43.6% 的中小学教师系统接受过数字技术培训,农村学校信息化设备达标率不足65%,且存在市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率低(仅38.2%)、城乡校际数字鸿沟明显等问题。这种教师数字素养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不足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立足资阳教育实际,聚焦 " 教师角色重构 " 核心命题,旨在构建具有区域适切性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重点解决三个维度问题:一是破解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 " 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 { \dprime }$ 要求的适配矛盾;二是探索 " 成德眉资 " 同城化背景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三是创新 " 沱江云教 " 区域教育平台的应用场景。其现实价值在于:通过构建" 市- 县- 校" 三级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推动资阳中学等示范校的"5G+ 智慧课堂" 实践成果转化;通过开发本土化数字教学资源库,促进安岳、乐至等县域薄弱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最终形成可复制的中西部中等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 资阳范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 问题导向+ 实践验证" 的研究框架,具体内容包括:

1. 资阳教育数字化现状诊断:基于雁江区等3 个教育行政区的分层抽样调查,量化分析城乡教师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差异。

2. 转型困境的多维解构:从制度设计(如市财政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占比)、技术生态(如”天府教育云”平台使用效能)、文化认同(如教师数字化转型意愿调查)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3. 教师核心作用机制建模:通过案例研究法,深入剖析乐至中学”双师课堂”、安岳实验小学”AI精准教研”等典型实践。

4. 实施路径创新:结合资阳”十四五”教育规划,设计”123N”转型方案(1 个市级数据中心、2 类应用场景、3 大支撑体系、N 个创新项目)。

研究方法采用混合研究范式: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全市137 所中小学开展网络调查(量化);选取6 所样本校进行为期半年的行动研究(质性);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教师数字学习共同体图谱;同时建立教育技术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的三角验证机制,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指导价值。

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1. 数字素养结构性失衡。据 2023 年资阳市教育局专项测评显示,教师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达标率仅 57.3%,其中 50 岁以上教师群体达标率骤降至 21.8%。尽管已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参训率 98.7%),但教学实践中深度应用率不足 40%。典型表现为:仅32.5% 的教师能运用 UMU 等平台开展分层教学,17.6% 掌握极课大数据分析技术,城乡教师数字技能差距达1.8 倍(以雁江城区与安岳农村校对比)。

2. 基础设施迭代滞后。全市教育信息化设备更新周期平均达6.2 年,超国家建议标准(3-4 年)65%。抽样检测显示,班级一体机故障率高达 43%(2023 年教育装备中心数据),其中农村校老旧设备(2018 年前配置)占比达 78.5%。5G 网络覆盖率仅 29.3%,导致”沱江云教”平台的 VR/AR 课程在82% 的农村教学点无法流畅运行,形成”数字资源配置- 技术承载能力”结构性矛盾。

3. 资源整合效能低下。现行使用的 27 个教学平台中,85% 存在数据接口不兼容问题。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总量(12.6TB)仅为成都市的 18.7%,且重复建设率达 39.4%(如初中物理微课重复开发173 节)。跨校资源共享率仅17.8%,优质数字资源使用存在显著校际差异:资阳中学等示范校年均调用资源412 次/ 教师,而乐至农村校仅67 次/ 教师,形成”资源孤岛- 需求鸿沟”的双重困境。

三、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城乡数字化基础差异下的教学融合挑

资阳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城乡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呈现梯度差异。城区学校虽已普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农村教学点网络覆盖率不足 65%,部分乡镇教师仍在使用2018 年配置的触控式一体机。教师群体中 45 岁以上占比达 37%,在运用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 开展混合式教学时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在安岳县某乡镇中学的调研显示,32% 学生因家庭智能终端缺失导致课后数字化学习受阻。

(二)立体化培训体系缺失带来的发展困境

当前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呈现 " 三集中 " 特点:培训对象集中于城区骨干教师、培训内容聚焦基础软件操作、培训形式多为集中讲座。雁江区 2023 年教师发展报告显示,农村教师年均接受数字化专项培训仅 1.2 次,且 78% 的培训未配备实践指导环节。特别在虚拟仿真实验、AI 教学助手等新兴领域,超过 60% 的乡镇教师表示 " 接触过但不会实操 "。教师普遍反映培训与日常教学存在时空冲突,龙台镇中心校教师周均56 小时工作负荷中,仅4% 可用于专业发展。

(三)资源配置与政策协同的双重制约

1. 硬件迭代滞后: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仍为 8:1,低于全省 6:1 的平均水平,乐至县部分村级小学尚未建成标准化计算机教室。

2. 软件资源适配不足:县域学校普遍使用全省统一采购的数字化资源包,但针对资阳石刻文化、柠檬产业等地方特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开发不足。

3. 政策执行梯度衰减:虽然市级已出台《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但县乡两级配套实施方案迟滞,2022 年教育技术装备经费实际到位率仅为预算的 72%。教师数字化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认定标准尚未明确,影响改革积极性。

四、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作

(一)城乡数字鸿沟的破局者

1. 资源适配创新:针对县域学校使用全省统一资源包与地方特色课程脱节的问题(如仅12% 的数字化资源涉及柠檬产业),教师自主开发”石刻文化 VR 课程包”等校本资源。雁江区 2023 年数据显示,教师原创数字资源使用率达67%,使农村学生数字学习参与度提升41%。

2. 混合式教学实践: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城区教师与农村结对校开展”双师课堂”,安岳实验中学教师团队使3 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开课率从58% 提升至89%。

(二)教学范式的重构者

1. 数字素养提升:面对45 岁以上教师占比37% 的现状,骨干教师创建”1+N”帮扶机制,通过”微认证”体系使乡镇教师AI 教学工具使用率半年内提升28%。

2. 教学模式革新:结合全市 8:1 生机比现状,教师开发”移动终端分组学习法”,乐至县试点

校课堂互动频次增加 2.3 倍。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弥补 63% 乡镇学校实验设备缺口,化学学科抽象概念理解率提高34%。

(三)教育公平的推进者

1. 数字支教网络构建:通过”成渝教师数字共同体”项目,资阳教师输出 63 个特色课例,引进成都七中优质资源覆盖 82 所农村校。龙台镇中心校运用在线协作平台,使留守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率从 71% 升至 89%。

2. 精准教学实践:基于全市教育云平台数据分析,教师建立”数字学情画像”,2023 年针对性干预使数学学科后进生转化率同比提升19%。

(四)政策落地的实践者

1. 资源配置优化:教师参与”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推动 2023 年农村校网络覆盖率提升至78%。通过”数字教学成果展评”活动,促进23 项校本解决方案纳入市级资源库。

2. 评价体系创新:率先在职称评审中增设”数字教学能力”指标,2022 年全市申报数字化教学成果较上年增长217%,形成”柠檬产业研学数字课程”等特色案例。

五、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

(一)分层培养体系构建

1. 差异化能力进阶。针对全市 45 岁以上教师占比 37%、农村教师年均数字化培训仅 1.2 次等现状,建立 " 基础操作 - 学科融合 - 创新开发 " 三级认证体系。雁江区试点数据显示,通过微认证机制,乡镇教师 AI 教学工具使用率半年内提升 28%,45 岁以上教师数字课件制作合格率从 53% 提高至 81%。

2. 实战化教学赋能。开发适配 8:1 生机比现状的 " 移动终端分组教学法 ",在乐至县 12 所试点校推广后,课堂互动频次平均增长 2.3 倍。结合 63% 乡镇学校实验设备缺口,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包,使化学学科抽象概念理解率提升34%。

(二)激励与评价机制创新

1. 职称评审导向改革。将数字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后,2022 年全市申报量同比增长217%,23 项原创成果(如 " 柠檬产业数字研学课程 ")入选市级资源库。建立课堂教学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对15 万节数字课堂数据分析,发现教师数字工具使用频次与教学效果相关系数达0.71。

2. 动态绩效激励机制。设立 " 数字教学先锋奖 ",获奖教师优先获得访学研修机会。2023 年安岳县 37 名获奖教师中,86% 带领团队开发出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农村校物理实验开课率从 58% 提升至 89%。

(三)技术支撑环境优化

1.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2023 年完成农村校网络升级工程,覆盖率从 65% 提升至 78%,建成 63间 VR 实训室。化学虚拟实验使用率达 82%,替代传统实验占比超 45%。”市 - 县 - 校”三级技术团队将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48 小时压缩至4 小时,故障率下降65%。

2. 智能教学空间打造。在生机比 8:1 的约束条件下,创新建设 " 移动智慧教室 ",通过分组轮换机制使设备利用率提升 300%。开发适配触控式一体机的互动教学系统,使 2018 年配置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从32% 回升至79%。

(四)区域协同发展深化

1. 成渝教育资源互通。通过" 数字教育共同体" 引进成都七中优质课程82 个,覆盖全市农村校。资阳教师原创的" 石刻文化VR 课程" 被重庆12 所学校采用,形成跨区域文化传播案例。

2. 校企联合创新实践。与本地科技企业共建 " 柠檬产业数字实验室 ",开发 12 个特色课程资源包。通过 " 数字双师课堂 " 模式,企业技术人员远程参与教学,使农校学生产业认知测评优秀率提升 27%。

(五)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

1. 教师成长数字档案。建立包含 12 个维度指标的教师数字素养档案,动态追踪成长轨迹。数据显示,参与档案管理的教师年均数字教学创新尝试次数达17 次,是非参与者的2.8 倍。

2. 校本创新孵化平台,设立市级数字教学创新基金,2023 年资助 47 个校本项目。其中 " 留守学生在线伴学系统" 在龙台镇应用后,家庭作业完成率从71% 提升至89%,家长参与度提高63%。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教育强国”战略发展的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我们要顺应时代趋势,正确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层面多管齐下,来优化学习环境、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刘菁 , 李敬丽 . 智能技术支持的“双减”实施路径研究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30(1):84-92.

[2] 李志民 .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与怎么转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39 (08): 1-6.

[3] 闫建璋 , 赵雨竹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J].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24, 46 (05): 9-17.

[4] 徐维斌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 2022, (34): 1-5.

本文系 2023 年度四川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DSJZXKT16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