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叙事疗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余烨

无锡市前洲中学 江苏无锡 214181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渐成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沟通方式单一、社区支持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协同育人效果。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强调意义建构和积极自我认知的心理干预方式,具备较强的教育适应性。将其融入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有助于改善亲子与师生关系,还能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与价值感。本文旨在探索叙事疗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应用路径与实践策略,推动形成更具温度的育人机制。

一、叙事疗法在育人场景中的应用切入点设计

叙事疗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明确育人场景中的具体切入点。在家庭育人场景中,策略设计应立足于“互动情境”与“家庭日常叙事”的融合。可由教师或社区心理人员引导家长设置“情绪共读”时间,围绕孩子的一次烦恼或高光时刻进行描述,并共同撰写“家庭事件小记”,后续在家庭会议中进行“再叙述”,强化正向情绪记忆。对于存在沟通障碍或亲子矛盾的家庭,可通过“照片叙事”“时间线回顾”等技术,帮助成员回忆过往积极事件,并重构彼此印象,为后续支持性互动奠定基础。

在学校场景中,叙事疗法的介入应以课程融合与情境构建为基础。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可在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叙事主题活动”,如“那次我努力过”“我印象中的 ×× 老师”,引导学生讲述内心故事。教师则通过“寻找例外”“赋权式回应”强化学生的自我肯定。学校也可开展“叙事主题墙”或“成长足迹展”,展示学生的小故事,增强集体归属感与心理支持力。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的行为困扰,辅导老师可借助“问题外化 + 新叙事构建”进行一对一干预,将其从“问题角色”中解脱出来,赋予其发展弹性与心理空间。

二、叙事疗法在家庭育人中的介入机制

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第一环境。当前不少家庭教育存在情绪化管理、沟通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负面自我叙述。例如,“我不如别人”“我是问题孩子”这些内化观念常来自父母评价的单一性与否定性。叙事疗法的引入能有效改变这一状况。通过家庭访谈、叙事对话等形式,引导家长从听见孩子叙述开始,打破原有固化印象,理解其真实需求,增强家庭情感联结。

具体而言,教育者或社区心理工作者可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设置“家庭叙事作业”,鼓励亲子共同书写或回忆一次正向事件,并围绕该事件进行“寻找例外”讨论,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在非问题情境下的积极表现。通过这一过程,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叙事重建,不仅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认同。此外,当家庭中存在代际冲突或教育观念分歧时,叙事疗法还可以作为“中介语言”,帮助家庭成员形成新的理解框架,缓解情绪冲突,为家校合作提供稳定支点。

三、叙事视角下学校与社区协同方式的创新路径

学校是协同育人的主阵地,而社区则提供重要支撑平台。在当前实际中,学校多采用规范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较少关注学生问题背后的个体故事,社区育人功能也常被边缘化。叙事疗法的视角强调每个孩子的独特经验和潜在力量,能够为学校德育、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注入柔性力量。教师可在班级管理中设立“叙事角”或“心语本”,鼓励学生记录成长片段,通过书面表达释放情绪;心理教师可借助“叙事访谈”技术开展学生问题干预,提升其自我理解与自我修复能力。

社区则可以通过“叙事沙龙”“亲子共写计划”等活动载体,为家庭与学校之间提供沟通与连接空间。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可参与家庭走访或开展“家庭故事工作坊”,鼓励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讲述自我经历,增进多元文化理解与包容。同时,社区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也可成为“叙事育人”的支持基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稳定场地与资源协助,构建“教育—心理—社会”联动的新模式。通过学校与社区资源整合,叙事育人实现由个体干预向生态系统支持的转型。

四、叙事疗法嵌入家校社育人机制的实践挑战与对策

尽管叙事疗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叙事理念认知不足,容易将其等同于“谈话”“聊天”,忽略了其专业结构与心理基础;其二,教育实践时间紧张、课程压力大,教师在实施叙事教学或叙事干预时难以保障时间投入;其三,社区资源整合仍不充分,缺乏专业人员与制度化支持,叙事活动多停留在临时性和碎片化层面,难以形成稳定协同机制。

为应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系统建设:一是开展面向教师和家长的“叙事素养培训”,增强教育参与者对叙事理念与操作的理解力,使其成为通用教育语言;二是将叙事方法嵌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例如设立“成长故事课”“叙事德育周”,既丰富德育内容,也减轻教师额外负担;三是推动社区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长期性叙事育人项目团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参与家庭指导与学生陪伴,提升育人体系的稳定性与专业度。

结论

叙事疗法以其实用性和结构化干预优势,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其在家庭沟通优化、校园氛围营造与社区支持衔接中的多点嵌入,为学生身心发展营造了更温暖、有力的环境支撑。通过项目化、机制化推进,叙事疗法有望成为协同育人的有效抓手,助力育人模式实现从“制度协同”向“心理共育”的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

[1] 闫超楠 . 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23):57-60.

[2] 薛翠志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生命树技术运用为例 [J]. 山西青年 ,2025,(07):124-126.

[3] 李霄晗 . 叙事疗法在高校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的应用与启示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3):202-204.

[4] 张芹 . 叙事疗法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J]. 社会与公益 ,2025,(04):316-318.

余烨(1986.1),女,汉族,人,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与研究。

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叙事疗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E/D/2023/09课题负责人:余烨 刘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