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讨

作者

陈贵龙

安徽慎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236200

摘要: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直接关系到道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路基与路面构成了市政工程的地基,其施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流量的增加,市政工程对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研究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提高施工效率,对于保障市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政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公路建设正面临着地基稳定性、材料选用及建造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对公路的安全与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提高路面的品质与可靠度就必须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了提高路基路面施工工程的质量,通过对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未来技术创新在道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发展,以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

1路基路面施工概述

路基路面施工是交通建设工程的关键环节,在交通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路基路面施工不仅关乎工程的整体性能,更直接影响到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与舒适。其中,路基施工是交通建设工程的基础,其涉及到对地基的处理以确保道路的稳定性,这包括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排水处理,防止地基沉降和变形,从而确保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路面施工是交通建设工程的关键,路面的性能直接关系到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使用寿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优质的材料,并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耐久性和抗滑性。此外,还需要对路面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在交通建设工程中,路基路面施工还需要注重造价控制和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材料选择,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总之,交通建设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交通建设工程的整体性能,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

2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讨

2.1地基处理技术

公路土建施工包括地质调查、地基加固、桩基础施工、压路加固以及排水工程。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应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并掌握其基本特性。在进行基础加固过程中,由于土体的特性各不相同,应采用针对性的加固措施,例如:水泥搅拌桩、排水固结、碎石换填等措施。通过采用适宜的施工工艺及方法,有效地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及稳定度,为项目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采用桩基是对基础进行加固,同样有助于提高地基承载力,通过将桩基础埋入土中,有效地增强其承载力、抗压性能以及施工场地的整体稳定性能。桩基施工适用于要求承载较大载荷或较复杂的地质情况下。

2.2材料选用技术

在公路建设中,选材工艺直接关系到路基与铺面的施工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耐久性。在进行路基设计中,应兼顾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及塑性,尤其在软土地段,应选用能提高其稳定性的填料。在进行道路铺装时,要从交通流量、道路功能以及气象条件等多个角度考虑。比如,对于大运输量公路,优先选用耐疲劳的沥青混合料。此外,由于沥青混凝土可在潮湿条件下的长期服役,应优先选用合适的抗水性填料来保证沥青混合料。在建筑工程中,还应注意附属材料的选择,例如间隔层、补强材料及填缝剂的选用。

2.3边坡施工技术要点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边坡施工是确保道路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边坡开挖应遵循“自上而下、分级开挖、逐级支护”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应从坡顶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开挖,每完成一层开挖后应立即进行支护作业,确保坡体的稳定性。在具体实施时,每级开挖的高度通常控制在3米左右,有助于减少坡体的自重应力,降低滑塌的风险。开挖过程中应使用坡度仪等测量工具对坡率进行精确控制,确保边坡的坡度符合设计要求,通常边坡坡度设置为1:1.5或更缓的坡度,用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在边坡坡度设置方面,除了遵循上述开挖原则外,还需根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边坡高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地质条件较差或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应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作用,降低滑塌的可能性。在边坡顶部和底部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米的平台,用以分散坡体的自重应力,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2.4排水施工技术要点

市政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的排水包含地下排水、路面排水及地面排水技术。其中,地下排水主要依据渗透作用原理,借助渗渠、暗沟及渗水井等构造来完成。针对水流较大的状况,则可以采用由渗水管道构建的渗流渠道系统来实现有效的排水功能。路面排水的核心目的在于及时清除路表积水,阻止水分下渗至路面结构下层,从而预防路基边坡因水分侵蚀而受损。路面排水通常采取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分散排水法,其适用于地形平缓或道路纵坡度小于0.3%的地段,分散式排水的具体做法是增强路肩的硬化程度并加固路基边坡;二是集中式排水法,该方法是在硬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拦水带与硬路肩路面结构共同围合成三角形集水槽,沿集水槽水流方向每隔30米设置一个排水口,排水口与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连,将雨水引导至坡脚的排水沟中。在降雨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则普遍采取在道路中央设置分隔带的方式进行排水。而地面排水则主要依赖于急流槽、排水沟、边沟和跌水等设施与水道衔接进行排水。在市政工程的排水施工中,需特别注意地下排水系统的合理布局与有效维护,确保渗沟、盲沟等设施的畅通无阻。

2.5路基压实技术要点

针对不同类型的路基填料应遵循水平分层、分段堆砌及分层压实的基本原则。在整个路基宽度范围内且处于同一高程的施工面上,禁止混合使用不同填料,应采用同种材料并确保每层压实厚度在50厘米以上,路床顶层的压实厚度则需在10厘米以上。针对桥梁、涵洞等构造物的基坑回填工程,应采取分层回填与逐层夯实的方法,且每层回填材料的厚度需维持在10~20厘米范围内。在二级及以上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若采用小型压实工具进行作业,在保证压实效果的情况下,需控制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15厘米。路基上层部分应选用对冻融作用不敏感或耐潮湿的填料,而下层则可使用强度稍低的材料。对于靠近水域或存在地下水的路段,应优先选用透水性好的填料。路堤的填筑应从最低处开始逐层向上进行,并确保每层都得到充分压实。在压实作业中应遵循先静压后振动、先边缘后中心、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操作顺序。此外,还需加强对现场的监控与管理,每完成一层填筑与压实后,应立即对路基的宽度、弯沉值、平整度、压实度、中线偏移量以及纵断高程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的频率和方法需严格遵循《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只有当所有指标均达标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填筑作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落实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道路的使用周期。本文主要分析了路基处理、路面铺设以及排水系统科学设计等施工工序,施工人员严格把控各个施工环节,科学选择性能良好的施工材料,推动工程顺利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显著增强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彤.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3):96-98.

[2]江冬香.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散装水泥,2022(02):121-123.

[3]李杰.交通土建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