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储能电池在风电并网系统中的运行特性与调控方法探讨

作者

孙文胜

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入电网。然而,其输出功率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导致电网调度难度加大、频率波动加剧。在此背景下,储能电池凭借其双向调节能力和快速响应特性,成为改善风电并网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调节潜力,成为当前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亟需解决的问题。围绕储能电池的运行特性与调控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工程意义。

一、风电并网系统中储能电池运行特性的实证分析

在风电并网系统中,储能电池的运行特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与运行效率。由于风电输出功率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储能电池作为能量调节的关键设备,其充放电行为必须与风电功率变化相匹配,以实现对电网的有效支撑。实际运行过程中,储能电池需频繁进行充放电切换,工作状态复杂多变,因此对其动态响应能力、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寿命衰减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充放电效率来看,储能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SOC)区间内的能量转换效率存在差异,尤其在低 SOC 或高 SOC 状态下,内阻增加导致效率下降,影响整体调节性能。在应对风电功率快速波动时,储能电池的响应时间与输出精度成为衡量其调控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系统频率稳定和电压质量。在运行策略方面,储能电池通常采用基于功率预测的调度模式或实时反馈控制机制,前者依赖于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后者则强调系统对突发波动的适应能力。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结合电池自身特性设定合理的运行边界条件,如最大充放电速率、SOC 运行区间等,以避免频繁深度充放电带来的寿命损耗。

环境温度、充放电倍率等因素也对储能电池的实际运行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在高寒或高温环境下,电池的容量保持能力和循环寿命均会下降,进而影响其在风电并网中的长期可靠性。在设计储能系统运行策略时,必须综合考虑外部运行环境与内部电化学特性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适应复杂工况的运行特性模型,为后续调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储能调控策略设计与实现

在风电并网系统中,储能电池的调控策略需要兼顾多个运行目标,包括平抑风电功率波动、提升电网频率稳定性、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以及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这些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制约性,因此必须构建以系统整体性能最优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从而实现对储能系统的高效协调控制。多目标优化调控策略通常建立在对风电出力特性、电网运行需求及储能自身约束条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在建模过程中,需将风电输出波动率、电网调度指令、储能荷电状态(SOC)变化、充放电效率衰减等因素纳入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之中,形成具有动态适应性的优化控制框架。该框架不仅要满足实时功率平衡的要求,还需考虑电池健康状态(SOH)的影响,避免因频繁深度充放电造成的过早老化。为实现多目标优化求解,常采用智能算法如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等对控制策略进行求解和逼近。这类算法能够在多维解空间中搜索帕累托最优前沿,提供一组权衡不同优化目标的可行解集,供实际运行时根据优先级选择执行。

结合滚动优化机制,调控策略能够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动态调整,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以应对风电功率预测误差、负荷突变以及电网运行状态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该机制通过设定一定时间窗口内的优化目标,并在每个控制周期内根据最新获取的运行数据对控制序列进行更新和再优化,从而不断修正前期预测偏差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响应的精准度与实时性。在此基础上,调控策略需深度集成于储能变流器(PCS)与能量管理系统(EMS)之间的协同控制架构中,形成从上层调度到底层执行的闭环控制体系,确保优化指令能够高效、准确地传递至物理设备并得到有效执行。系统引入反馈校正机制,依据实际运行状态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动态调整充放电功率指令、SOC 运行区间及响应速率等关键参数,进一步提升控制精度与系统稳定性。

三、多场景下储能调控性能评估与对比研究

在不同运行环境下,风电并网系统所面临的功率波动特性、电网调度需求及外部干扰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储能电池的调控策略需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全面评估多目标优化调控策略在各类场景中的实际表现,需构建涵盖多种典型工况的测试体系,对储能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调节精度及稳定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体系通常包括高风速扰动工况、低风速持续运行工况、电网频率突变场景以及负荷快速变化情境等多种设定条件。

在每种场景下,储能系统需根据实时功率偏差和电网指令执行相应的充放电操作,调控过程中的响应延迟、功率跟踪误差及 SOC 波动幅度成为衡量控制效果的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不同调控策略在复杂环境下的适用性差异。为进一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需引入标准化的性能评价模型,结合时间域与频域分析方法,评估储能系统对风电波动能量的吸收能力及其对电网支撑作用的有效性。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调节速度、能量利用率、电池损耗成本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反映调控策略的综合性能。

在对比分析方面,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智能调控策略与传统固定阈值控制、单一目标优化控制等方法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比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态响应特性、控制精度及电池健康状态变化趋势,识别各类策略的优势与局限。研究重点在于揭示调控算法结构、目标权重分配及约束条件设置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机制,从而为后续调控策略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考虑通信延迟、测量误差及设备响应非线性等因素对调控效果的干扰,构建更贴近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测试平台。

结语

储能电池在风电并网系统中的应用已成为提升电网稳定性和运行灵活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运行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多目标优化调控策略的设计与实施,系统能够在复杂运行环境下实现对风电波动的有效抑制。在多种典型场景下的性能评估进一步验证了调控方法的适应性与有效性。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与智能控制算法的发展,储能系统将在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背景下发挥更关键的作用,推动电力系统向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刘建国. 储能系统在风电场功率平滑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2023, 51(8): 45-52.

[2] 王海峰, 赵志强. 面向高比例风电接入的电池储能协调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 , 2022, 37(14): 3621-3630.

[3] 黄立新 , 周晓燕 . 储能参与风电并网系统频率调节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J]. 电网技术 , 2024, 48(3): 987-995.

作者简介:孙文胜 1993 年03 月23 日、男、民族汉、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发电厂电气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