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径流式水电站优化运行的关键方法

作者

瞿平

身份证号码:431222198508251916

一、径流式水电站运行的核心制约因素分析​

(一)天然来水特性的制约

天然来水季节性变化显著影响径流式水电站发电计划。汛期径流量大增,常超电站最大引用流量,大量弃水;枯水期径流量锐减,电站降出力甚至停机,发电量下降,难以稳定供电,发电计划难均衡、高效。天然来水随机性也带来挑战。气候变化等致径流量短时间剧变,若电站调整不及时,会引发设备过负荷等问题,影响安全;长期水文序列变化也不利电站长期发电效益,增加规划和运营风险。

极端水文条件限制突出。枯水期径流量极低,可能使电站进水口水位过低,致水泵汽蚀等问题,甚至停机;汛期特大洪水可能超防洪标准,威胁设施安全,需泄洪,牺牲发电效益。

(二)调节能力不足的影响

径流式水电站因库容不足,调节能力有限,难响应电网负荷峰谷变化。负荷高峰期,天然来水不足时无法增加引用流量;负荷低谷期,来水充足也无法储水,只能弃水,降低了电站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库容小导致水量调度约束。水库容量小,只能短时间微小调节水量,无法跨时段分配。如预计来水减少时无法储水,来水增加时无法缓冲,影响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

(三)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

径流式水电站下泄流量直接影响河道生态系统。下泄流量过小,会断流、降水位,破坏鱼类栖息地,恶化水质;过大则引发河道冲刷等问题。

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发电协调难。流域水资源用途多,灌溉、供水、航运等需求与发电争水,电站引用流量受限,且航运对河道条件有要求,电站运行可能影响航运,如何兼顾各方需求实现发电效益最大化是挑战。(四)设备与技术条件的限制

部分径流式水电站设备老化,能效低下。核心设备长期运行磨损、性能退化,转换效率降低,故障发生率高,影响发电稳定性;辅助设备老化也增加能耗、漏水等问题。

监测与调控技术滞后影响运行精度。传统监测依赖人工巡检,数据采集不及时、精度低,调控方式落后,无法精准调控。虽智能化技术应用广泛,但许多电站因资金、技术等未更新,制约运行精度和效率提升。

二、基于来水预测的前期调控优化方

(一)径流预测技术的应用优化

短期径流预测模型选择要结合径流式水电站所在流域水文特性与预测需求。水文模型基于水文循环原理,分析降水、蒸发等因素预测径流量,适用于 1 - 3 天短期预测,能反映流域水文过程;机器学习模型学习历史水文数据,建立输入输出非线性关系,精度高,适用于水文过程复杂流域。实际应用可依流域特点和数据选合适模型或结合使用,提高预测准确性。

中长期径流预测模型选择需考虑更长时间尺度水文变化趋势。气候模型预测降水、气温等气候要素,为中长期预测提供基础数据,适用于季度、年度等预测;统计模型分析历史径流数据找变化规律,操作简单,适用于资料丰富流域。应用时结合流域气候特征和历史数据对模型参数率定验证,确保预测可靠。

提升预测精度对径流式水电站运行计划制定有重要支撑。准确短期预测为日内发电调度提供依据,减少弃水缺电;中长期预测助于制定发电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优化模型、改进数据采集处理提升精度,为前期调控提供可靠数据。

(二)来水动态响应机制构建

基于实时来水数据的发电计划动态调整策略可应对来水不确定性。电站建立实时监测系统,采集水位、流量等数据传至集控中心和调度机构。集控中心结合短期预测动态调整发电计划,来水大于预期增加机组出力,小于预期降低出力,同时建立反馈机制优化调整策略。

枯水期水量储备与汛期安全泄洪平衡对径流式水电站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枯水期前根据中长期预测制定储备计划,保证发电需求同时储存水量,通过优化操作减少损失。

汛期安全泄洪是首要任务。电站关注天气预报和来水,按防洪规划和设计标准制定泄洪方案,确保大坝安全,合理安排泄洪,减少弃水。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准备,避免洪水冲击。同时探索发电与泄洪协调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负荷调度与发电效率提升策略

(一)负荷特性分析与匹配原则

区域用电负荷峰谷规律是径流式水电站负荷调度依据。分析区域内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等用电数据,掌握用电负荷在一天、一周、一月内变化规律,明确峰谷期时段及负荷量。高峰期电站应提高出力,低谷期适当降低出力以减少弃水。同时结合来水情况,匹配发电出力与用电负荷,实现协同运行,提高电力供应稳定性和经济性。

并网运行时,与电网调度协调策略对电站高效运行很重要。电站要加强与电网调度部门沟通协作,了解电网负荷需求和运行状态,按调度指令调整发电计划。制定计划时考虑电网调峰、调频需求,提供辅助服务,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根据价格信号调整策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与电网良性互动,提升整体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二)机组运行优化方法

单机与多机组组合运行效率对比与选择是提升发电效率关键。单机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但来水量大或负荷需求高时可能无法满足发电要求。多机组组合运行可根据来水和负荷需求灵活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工况下单机和多机组组合运行效率,确定最优方式。来水量小时采用单机运行,减少设备损耗;来水量大或负荷需求高时采用多机组组合运行,提高发电量。

变工况下机组运行参数动态调整影响发电效率。水头、流量与出力关系密切,变工况时需根据实时水头和流量数据动态调整运行参数,使机组处于最优状态。水头升高时增加流量提高出力,水头降低时减少流量避免效率下降。同时实时监测分析参数,及时调整,确保机组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

(三)能耗控制与损耗降低措施

输水系统水头损失优化控制是降低能耗重要途径。渠道、隧洞等输水系统输水时会产生水头损失,影响发电效率。通过分析水力特性找出损失原因,采取优化措施,如渠道清淤、加固,隧洞检修消除漏水点,降低沿程水头损失。合理设计输水系统布置和尺寸,优化水流状态,减少局部水头损失,提高输水效率。

辅助设备能耗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电站整体能耗。水泵、闸门等辅助设备运行耗电,能耗控制对电站经济运行很关键。建立能耗监测系统,掌握设备能耗情况,分析原因并优化。如对水泵变频改造,根据需求调节转速;优化闸门操作方式,减少启闭次数。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运行效率,减少故障和额外能耗。

四、设备维护与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一)关键设备状态监测与预警

在线监测技术应用是保障核心设备(水轮机、发电机等)安全运行的基础。安装传感器采集运行参数,传输至监测系统分析处理,能及时发现异常,结合历史数据建立评估模型预测剩余寿命,为维护和更换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实时监控与早期预警,减少故障停机。

基于状态的预防性维护是优化设备维护的重要方式。传统定期维护可能存在过度或不足问题,而该维护方式根据实时状态和监测数据制定个性化计划,达到阈值时及时维护,还能通过分析维护数据优化策略,提高管理水平。

(二)故障应急处理机制

常见故障快速响应流程是保障电站连续运行的关键。针对径流式水电站常见故障(机组振动、漏水、电气故障等)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明确责任分工、操作步骤和时间要求,故障发生时迅速启动预案抢修,如机组振动超标停机检查、漏水及时止水,提高处理效率。

备用系统与冗余设计对保障运行连续性至关重要。电站设计建设时合理设置备用系统(备用机组、备用电源等),采用冗余设计(关键设备冗余配置、数据传输冗余通道等),降低停机风险,保障运行稳定。

完善汛期防洪、枯水期设备保护的安全规程是安全管理重要内容。汛期制定防洪度汛规程,检查维护大坝、弧门等设施;枯水期制定设备保护规程,防止设备损坏,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常态化实施人员操作规范与应急演练是保障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制定严格操作规范,加强人员培训考核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减少事故损失。

五、生态协同视角下的运行优化路

(一)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最小下泄流量的科学确定与动态调整方法是生态流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最小下泄流量的确定需综合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需求,包括维持水 能力 形态等因素。可通过开展河道生态调查,分析不同水生生物对水流 态基本需求的最小下泄流量阈值。同时,最小下泄流量并非固定不变 据季节变化、 生态敏 时期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鱼类产卵期,需适当提高下泄流量,为鱼类产 卵 繁殖提供适宜的水流条件;在枯水期,可在保障生态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下泄流量,平衡发电与生态效益。

发电与生态流量协调的运行模式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重要途径。分层取水方式通过在不同水位设置取水口,能够在满足发电用水的同时,保证下泄水流的温度、水质等条件符合生态需求,尤其适用于对水温敏感的鱼类栖息地保护。错峰泄流则是根据生态流量需求和发电计划,合理安排泄流时间,在不影响发电效益的情况下,确保下泄流量在关键时段满足生态要求。例如,在用电负荷低谷期,适当增加泄流量以满足生态需求,而在负荷高峰期则集中发电,提高发电效率。通过这些运行模式的应用,能够在保障生态流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发电效益。

(二)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协调​

与灌溉、供水、航运等用水需求的多目 重要内容。径流式水电站运行需充分考虑其他用水部门的需求,建立多 求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灌溉季节,根据农作物生长的 泄流量,确保灌溉用水;在城市供水高峰期,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根据航道等级和船舶通行要求,维持河道必要的水深和流速。通过多目 间的利益,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基于流域统一管理的联合调度策 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 息共享和协同决策。联合调度策略应根据流域的水文条件、用水需 对流域内的水电站、水库、取水口等进行统一调度。通过联合调度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矛盾,保障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 各 库的联合调度,合理分配洪水,既保障防洪安全,又能为径流式水电站提供稳定的来水,提高发电效益

(三)生态友好型运行技术应用​

常见的径流式水电站由于未设置鱼道、过鱼设施,鱼类的通行主要依赖机组发电下泄的流量以及汛期泄洪时开启闸门形成的水流通道。在这种情况下,水电站运行需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形成的水流路径,为鱼类通行创造条件。

在鱼类洄游高峰期,应合理调控机组发电下泄流量的稳定性,避免流量骤增骤减,同时在汛期泄洪时,科学安排闸门开启的时机与幅度,确保形成持续、平稳的水流,为鱼类提供相对安全的通行环境。

此外,需加强对这些自然通行路径的监测,关注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对鱼类通行的影响,及时调整运行方式以减少不利干扰。通过这种基于现有水流条件的运行调控,尽可能降低水电站运行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质监测与水环境保护 要保障。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电站进水口、出水口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调整电站的运行方式,当发现水质超 流量以改善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等。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协作, 问题。通过水质监测与水环境保护的运行联动机制,能够及时发现 为径流式水电站的生态友好型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六、结语​

径流式水电站优化运行是涉及多领域、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需综合考虑水文、技术、管理和生态等方面。精准来水预测用于前期调控,可减少来水不确定性影响;科学负荷调度提升发电效率,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完善设备维护保障安全运行,可减少故障确保稳定;以生态协同平衡发电与环境可持续性,能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稳定。

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大数据分析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发展应用,径流式水电站优化运行将更上台阶。智能化监测可实时精准监测多方面情况,提供全面准确数据;大数据分析能挖掘历史数据规律,为运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多目标优化模型可在满足多目标需求下实现水资源最优配置。

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应用,径流式水电站将实现“高效、安全、绿色”运行目标,为区域能源转型和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作贡献。其优化运行经验也将为其他水电站提供参考,推动水电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泽荣 , 杜学平 . 浅析贯流式水电站机组优化运行方式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 2025, (04): 177-180.

[2] 李世林, 王李东, 刘晓阳, 马光文, 黄炜斌, 朱燕梅. 径流式水电站出力预测的学习模型研究[J]. 水利技术 ( 中英文 ), 2025, 56 (01): 193-202.

[3] 张秀萍 , 卜福明 . 桃源水电站多机组动态控制水位下过流能力分析 [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 2023, 9 (12):74-77+5.

[4] 宁卫东 . 径流式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 [J]. 水电站机电技术 , 2015, 38 (12): 1-2.

[5] 刘志强 . 径流式水电站监控平台下自动实行优化运行研究 [J]. 河南科技 , 2014, (19): 83.

作者简介:瞿平(1985.8)男,土家族,湖南省怀化市,本科,工程师,从事水电设备运行、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