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作者

李媛媛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大川中心校附属幼儿园

引言

幼儿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整合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在实践中,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深入探讨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幼儿园和家庭分别属于孩子成长的微观系统,而幼儿园家庭合作则构成了中间系统。中间系统的良好互动和协调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丰富、更一致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的重要性。在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通过观察教师和家长的行为表现,模仿并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共同为孩子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巩固和发展。

二、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合作的主要形式

目前,幼儿园家庭合作的形式主要包括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手册等。家长会是幼儿园向家长传达教育理念、介绍孩子在园情况的重要方式;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幼儿园,直观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亲子活动则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家园联系手册则是教师和家长日常沟通的重要工具。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幼儿园家庭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家庭合作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信息传递不及时;合作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机制

(一)提供一致的教育要求

在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下,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共同制定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和要求,并保持一致。例如,在生活习惯方面,幼儿园和家庭都要求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吃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学习习惯方面,都鼓励孩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这种一致的教育要求能够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到相同的教育引导,有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稳定养成。

(二)强化良好行为

幼儿园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奖励机制,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当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和家长可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和鼓励。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励,如小红花、小贴纸等,进一步激发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和家庭共同营造的良好教育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温馨、和谐、有序的班级环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和规则意识;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幼儿园和家庭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阅读活动、体育活动等,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某幼儿园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实施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实验组),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照组)。在研究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孩子进行行为习惯问卷调查,并对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生活习惯方面,实验组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强,能够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等;在学习习惯方面,实验组孩子更具主动性和专注力,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社交习惯方面,实验组孩子更懂得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这说明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五、提升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效果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

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

(二)完善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拓宽沟通渠道。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QQ 等平台,及时、便捷地传递孩子的信息。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共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丰富合作内容和方式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丰富幼儿园家庭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组织亲子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建立家长教育资源库,分享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方法等。

结论

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提供一致的教育要求、强化良好行为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该模式能够显著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完善沟通机制、丰富合作内容和方式等。未来,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幼儿园家庭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 程 远 . 幼 儿 园 与 家 庭 合 作 的 美 术 教 育 模 式 [J]. 读 写算 ,2024,(01):94-96.

[2] 刘晨露 . 浅析幼儿园家庭合作与师幼互动的协同育人模式 [J]. 考试周刊 ,2024,(01):154-158.

[3] 郭佳 . 家庭教育促进法下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方法 [J]. 智力 ,2024,(1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