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作者

董金铎 薛秀杰

道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50101

引言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工业控制系统(ICS)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能源、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关键支撑技术。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其操作效率和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近年来,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事件频发,黑客攻击、恶意软件感染、系统漏洞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企业生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1. 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与应用现状

工业控制系统(ICS)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自动化控制和数据采集,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性。ICS 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等行业。随着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系统数据和操作指令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带来管理和操作的便捷性。然而,网络化也使得工业控制系统暴露在更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现有的 ICS 主要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以及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网络通信连接,实现对工业设备的实时监控与调控。传统 ICS 在设计时未考虑到现代网络安全的需求,导致其暴露在许多网络攻击的风险之中。

2. 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威胁逐渐浮出水面。ICS 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是针对设备及控制程序的恶意攻击。例如,通过网络入侵控制 PLC 或 DCS 系统,黑客可以修改控制指令,造成生产过程的混乱,甚至引发重大设备故障。近年来,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攻击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以勒索病毒为例,曾有企业在遭遇网络攻击后,生产系统停止运作,导致企业的生产链条严重断裂,损失巨大。许多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病毒和木马,能够躲避传统防病毒软件的检测,专门攻击系统中的控制软件和硬件设备,造成系统长时间无法恢复正常运行。例如,部分工业控制系统通过开放端口与外部网络连接,这些端口的安全漏洞成为了黑客攻击的突破口。未进行充分安全加固的设备容易遭到外部恶意攻击,致使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内部人员滥用权限、未经授权的系统操作也常常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事件的重要来源。

3. 安全隐患的实际案例分析

近年来,多个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案例引发广泛关注。某能源公司在一次内部系统的安全检查中,发现其 SCADA 系统受到外部黑客攻击。攻击者通过钓鱼邮件获取了公司技术人员的登录凭证,并成功渗透至控制系统内部。黑客通过控制 SCADA 系统,破坏了生产调度流程,导致设备停机长达数天,造成公司经济损失达到千万级别。此外,某化工企业的 PLC 系统也曾遭受类似攻击。攻击者通过扫描漏洞并利用PLC 系统的弱点,改变了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参数,造成了生产事故。此类攻击事件不仅对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可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以这种攻击为例,传统防护手段难以抵挡新型网络攻击,迫切需要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更全面的安全审查与加固。

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 网络安全防护架构与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威胁,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架构。在这一架构中,防护技术不仅限于传统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技术,还要考虑到 ICS 特有的网络通信协议和硬件设备的安全性。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防护架构需要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进行多重防护。例如,某钢铁企业在面对不断增长的网络安全威胁时,采用了“防火墙 + 隔离网段+ 深度检测”的安全架构。将控制系统和 IT 系统物理隔离,设立多个防护层级。通过将生产控制系统与企业内部网络的其他部分分开,使得攻击者即使渗透到企业网络,也无法直接访问到工业控制系统。对涉及安全关键的通讯协议,企业采用了加密技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窃取。在实时监控方面,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来检测并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行为。

2. 工业控制系统的防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在不断演进。现有的防护技术主要集中在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和访问控制等方面。网络隔离技术是工业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防护手段之一,通过将控制系统与外部网络隔离,防止外部攻击者直接接入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也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大部分网络攻击,特别是对外部入侵的防护。

3. 增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措施与建议

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在设计阶段,应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安全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在设备采购时,应选择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的产品,确保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能够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比如,某化工企业在采购新的 PLC 时,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的产品,并对设备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检测。强化对系统管理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由于大量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漏洞来自人为因素,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演练可以显著降低内部操作错误和恶意行为的风险。比如,在某能源公司,定期举办关于网络安全的培训班,并通过模拟攻击演练,提高员工识别和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公司还引入了多因素身份认证(MFA),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系统。

结论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的逐渐网络化和信息化,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其稳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涉及国家的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的安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传统的防护技术已不能完全应对现代网络攻击的挑战。因此,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防护,涵盖物理安全、网络隔离、数据加密、入侵检测、权限管理等方面。当前,许多企业通过建立多重防护架构和引入先进的安全技术,提升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然而,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演化和工业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安全防护仍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对新兴技术的适应能力、对复杂网络攻击的识别能力,以及对内部安全隐患的防范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明 .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J]. 信息安全研究,2019(6): 45-50.

[2] 李宏伟 .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挑战 [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3): 59-64.

[3] 赵勇 . 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J]. 工业自动化与计算机,2021(4): 73-78.

[4] 周丽 . 智能化时代下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技术探讨 [J]. 计算机安全与技术,2022(7): 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