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技术分析

作者

丁一伟

东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浙江省东阳市 322100

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技术的价值

1.1 维护生态平衡

天然林作为地球上极为复杂且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系生态平衡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天然林内部繁茂的植被借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切实调控了大气中的气体构成,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与此同时,森林的树冠可截留降水,降低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防范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其发达的根系能够稳固土壤,提升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维系土壤肥力。此外,天然林为大量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与繁衍的空间,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促使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保障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转。

1.2 保障水资源安全

天然林在水资源的涵养与保护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森林的枯枝落叶层宛如一层厚实的海绵,可吸纳大量雨水,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使雨水得以缓慢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水源。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加水资源的储备量,还能在干旱时节为河流、湖泊等水体提供稳定的水源补充,维系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天然林能够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净化,减少有害物质对水资源的污染,确保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与质量。

1.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从一方面来看,森林资源能够带来木材、林产品等直接的经济收益。通过合理开展森林经营与利用活动,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木材加工、造纸、家具制造等相关产业供应原材料,进而带动就业并推动经济增长。从另一方面而言,天然林所具备的生态旅游价值愈发显著。其优美的森林景观、清新的空气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与此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减少因自然灾害给农业、工业等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1.4 提升社会文化价值

天然林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森林中的树木、花草、动物等自然元素常常成为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天然林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疲劳,促进身心健康。开展森林科普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人们的环保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

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措施

2.1 加强森林资源监测

为更有效地保护与修复天然林,首要任务是强化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体系,采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地面监测站点相结合的方法,实时把握天然林的动态演变。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可从宏观层面观测森林的覆盖范围、植被类型分布等状况;无人机航测能够深入地形复杂、人员难以涉足的区域,获取更为详尽的影像数据;地面监测站点则可对森林的土壤质量、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等开展长期的定点观测。与此同时,需构建完备的数据库,对监测所得数据予以及时、精准的记录与分析。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森林资源的健康状态开展评估与预警。一旦察觉森林出现病虫害、火灾、非法砍伐等异常状况,应能够迅速作出响应,并采取相应举措加以处理。

2.2 科学规划森林经营方案

依据不同地区天然林的特性与生态功能需求,科学谋划森林经营方案。针对生态功能关键、生态系统脆弱的天然林区域,需实施严格的保护举措,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推动森林的自然恢复。例如,划定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严禁一切商业性采伐与开发活动。而对于部分可开展适度经营的天然林区域,应制定合理的采伐与更新规划。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采用择伐、渐伐等可持续的采伐方式,避免大面积的皆伐。同时,在采伐后要及时进行人工更新造林,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乡土树种,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3 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部分遭受破坏的天然林区域,应积极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工程。首先,需对受损森林展开全面调查与评估,剖析破坏成因与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对于因过度采伐致使森林植被减少的区域,可实施封山育林举措,借助封禁与自然恢复的途径,推动森林植被的再生。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人工造林,于适宜区域补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加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针对遭受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损害的森林,需及时清理受灾树木,以防止病虫害扩散蔓延。之后,依据受灾状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例如实施土壤改良、灌溉施肥等措施,为森林的再生营造良好条件。

2.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天然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之所,保护天然林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而言意义重大。需强化对天然林中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构建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植物种质资源库,对珍稀濒危物种予以保护。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生物入侵的防控工作。伴随全球贸易与交流的增多,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亦持续增大。部分外来物种或会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天然林的生态平衡。所以,需强化对进出口货物的检验检疫工作,以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一旦察觉外来入侵物种,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清除和管控。

2.5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天然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强化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天然林重要性的认知,增强其保护意识。可借助举办各类宣传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途径,使公众了解天然林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鼓励公众投身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工作,例如组织义务植树、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同时,构建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公众能够参与到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的决策、规划和管理进程中,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天然林的良好局面。

3 结语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技术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而言,具备深远意义。凭借科学举措与技术手段,不仅能够切实恢复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还可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坚实根基。未来,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以及政策完善,从而应对持续变化的环境挑战。与此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借鉴先进理念和技术,将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总之,唯有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方可确保天然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存一片生机蓬勃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 谭灿 .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策略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 江西农业,2025,(10):160-162.

[2] 伍世彩,林春晓,陈家裕 .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技术分析 [J]. 中国林业产业,2025,(03):118-119.

[3] 潘秀华.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天然林保护策略分析[J]. 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1):239-241.

[4] 王宏伟 .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天然林保护策略 [J]. 乡村科技,2020,11(2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