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曾于
九襄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自主学习能满足其探索欲望,通过独立思考激发兴趣;在问题解决中增强主动性;在知识建构中提升参与感。可拆解为: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二是鼓励动手实践,促进理解内化;三是支持合作交流,深化思维发展,从而实现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一是通过主动探 究,加深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二是借助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强化知识记忆与应用; 三是通过反思与总结,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实现高效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通过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大胆质疑,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升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从而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素养。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二)评价方式不合理
评价方式单一表现为:只看分数,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反思;只重答案正确,忽略解题策略与思维方法;只求统一标准,压抑学生个性差异;过度依赖教师评价,缺乏学生自我评估,难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三)缺乏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过度强调纪律,限制学生提问与讨论;教师主导教学全过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时间;家庭忽视学习方法培养,社会教育资源匮乏,家校社协同机制缺失,共同阻碍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从情境、手段与活动三方面入手。首先,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校园三角形寻宝”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识别三角形,增强代入感。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提升感知兴趣。再次,设计数学游戏,如“分类小达人”竞赛,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类乐趣。以“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展示桥梁、屋顶、交通标志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边长与角度差异;再借助互动课件拖动三角形进行动态分类;最后通过小组拼图游戏巩固知识。这种多维度激发兴趣的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有效提升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能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能,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自我管理,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分配任务优先级;二是自我监督,鼓励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行为,及时调整策略;三是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依据目标评估学习成果,发现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制定周学习计划,细化每日任务,标注完成情况;通过学习日志记录收获与困惑,定期开展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落实情况,结合过程表现给予具体、发展性反馈,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机会,可从任务设计、合作机制与探究路径三方面入手。首先,布置分层性自主学习任务,如预习导学单或课后拓展作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其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角色分工与成果共享,促进学生交流思路、相互启发。最后,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如“圆的周长”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圆的周长与直径,记录数据、计算比值,逐步发现“π”的规律。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也增强其归纳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多样化实践形式,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发现问题—探究分析—总结验证”的学习习惯,为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教师应发挥引导者作用,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通过提问启发,帮助其理清思路。其次,教师应成为支持者,在学生探究受挫时给予情感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再次,教师需作为观察者,密切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与风格,提供分层任务与个性化建议。最后,教师应扮演促进者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解题策略,允许试错,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分析问题、梳理方法、验证结果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教师的适时介入与精准指导,能使自主学习更有方向、更有成效。
结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首先,激发兴趣是起点,可通过生活情境或趣味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其次,培养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责任感。再次,提供实践机会,设计分层任务、预习单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最后,强化教师指导,教师应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在关键处设问点拨,给予情感鼓励与个性化建议。四者协同,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逐步形成独立分析、合作交流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参考文献:
[1] 翟治元 .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0):86-89.
[2] 付 连 宏 .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引 导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J]. 新 智慧 ,2024,(19):85-87.
[3] 甘亚枝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J]. 家长 ,2024,(07):171-173.
[4] 龙 平 .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引 导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方 法 探 究 [J]. 智力 ,2025,(10):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