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技术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吴文全 余华

广州商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1363

1 引言

模拟电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其故障诊断能力是工程实践的关键技能。传统教学中,故障诊断依赖教师经验讲解与学生手动测试,存在三大痛点:

1. 故障类型与电路参数的非线性映射难以直观呈现;

2. 复杂电路(如多级放大电路)故障定位需反复测量

3. 学生缺乏真实故障场景训练,理论与实践脱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如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已在工业领域实现 90% 以上的诊断准确率 [1],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 AI 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模拟电路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已将 AI 辅助诊断工具引入 EE 课程,其开发的 "CircuitWhiz" 系统可自动识别 20 类模拟电路故障[2] ;国内西安交通大学构建了基于BP 神经网络的电力电子电路诊断模型,在教学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3]。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两点不足:1. 缺乏教学场景下的AI 工具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整合;

2. 对学生认知规律与AI 技术的适配性研究不足。

理论基础:AI 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原理

2.1 模拟电路故障特征分析

模拟电路故障具有非线性、多源性特点,典型故障包括:元件参数漂移,开路/ 短路,接触不良等。

模拟电路故障分类表如下表1 所示。

表1 模拟电路故障分类表Table.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analog circuit faults

2.2 AI 诊断技术核心原理2.2.1 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CNN 通过卷积层提取电路信号的空间特征(如波形畸变点),池化层降维压缩数据,全连接层实现故障分类。以二阶低通滤波器为例,正常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平滑,而电容失效时曲线在截止频率处斜率异常,CNN 可自动识别此类特征。2.2.2 迁移学习策略

由于教学场景下故障样本有限,采用预训练ResNet-18 模型迁移学习:

1. 利用工业电路故障数据集(如IEEE ICSE 公开数据集)预训练模型;

2. 微调最后三层参数,适配教学实验中的小规模故障样本(如500 组RC 电路故障数据)。3 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3.1“三位一体”教学框架设计

“三位一体”教学设计框架图如下图1 所示诊断推理层:LSTM 网络分析故障时序关联,输出故障概率矩阵。

3.1.2 虚实融合仿真平台

整合 Multisim 与 Python 开发交互式界面:

1. 学生在Multisim 中搭建电路(如共射放大电路);

2. 注入故障(如偏置电阻Rb1 由10kΩ 变为20kΩ);

3. 平台自动生成波形数据并导入AI 模型诊断;

4. 系统反馈故障定位结果(如“偏置电阻异常”)及修复建议。

3.1.3 区块链实验存证系统

采用 Hyperledger Fabric 构建联盟链,记录:

学生操作日志(如故障注入时间、测试点选择);

AI 诊断过程(如特征向量、分类置信度);

实验报告哈希值,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3.2 教学实施流程

理论导入:讲解AI 诊断基本原理,演示CNN 如何识别波形特征;

虚拟实验:使用上述平台完成10 类基础故障诊断(如电容短路、三极管损坏);

硬件验证:在实验板上复现故障,对比AI 诊断结果与实际测量值;

项目实践:分组完成“多功能信号发生器故障排查”综合项目,要求使用AI 工具定位至少3 处隐性故障。

4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选取某高校电子信息专业2 个班级(各30 人)进行对照实验:

对照组:采用传统万用表逐点测试法;

实验组:使用AI 辅助诊断平台。

实验电路包括:RC 振荡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电源电路,共设置25 类故障。4.2 量化结果

上述实验的量化结果如下表2 所示。

表2 实验量化结果 Tab.2 Experimental Quantification Results

图1“三位一体”教学设计框架图Figure.1 Framework Diagram of the“Three-in-One”teaching design3.1.1 智能诊断模型开发基于TensorFlow 构建轻量化诊断模型,包含三大模块:信号采集层:通过Arduino 采集电路关键点电压 / 电流波形,采样率10kHz ;特征提取层:1D-CNN 提取时域特征(如上升沿时间)与频域特征(如谐波分量);

4.3 典型案例分析

在“共模抑制比下降”故障诊断中:

传统方法:学生需测量12 个关键点电压,耗时约20 分钟,仅40% 学生正确定位到差分对管β 值差异;AI 方法:系统分析输入/ 输出波形,1 分钟内输出 晶体管β 值偏离标称值 25%”,准确率达92%。

5 教学反思与创新价

5.1 创新点总结

1. 技术融合创新:将工业级AI 诊断技术轻量化改造,适配教学场景;

2. 模式创新:构建“虚拟仿真- 智能诊断- 区块链存证”的闭环教学模式;

3. 评价创新:通过AI 诊断数据量化学生实践能力,补充传统评分维度。

5.2 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1. 小规模故障样本导致复杂电路(如多级反馈系统)诊断准确率波动;

2. 下一步计划引入联邦学习技术,联合多校共建教学故障数据库,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可操作、可验证的教学体系。实践表明,AI 工具能有效提升学生故障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培养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拓展 AI 在电路设计优化、预测性维护等教学场景的应用,推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智能化改革。

参考文献:

[1]Smith J,et al.AI-based Fault Diagnosis in Analog Circuits[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23,66(2):1-8.

[2]MIT CircuitWhiz Project.https://edtech.mit.edu/circuitwhiz

[3] 张明远, 李静怡, 王建国. 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教学系统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3):156-160.

[4] 刘强, 陈晓红 .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5),189-193.

[5] 黄志强, 王晓峰. 基于深度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虚拟实验平台开发[J]. 现代教育技术,2023,33(2),112-118.

[6] 杨光辉, 张丽华 .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12(5),67-71.

[7] 吴晓明, 李芳. 人工智能辅助的电路故障诊断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1),45-49.

[8]Chen,G, Liu, H, & Zhang, W.A novel teaching method for analog circuit fault diagnosi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21,58(2),123-135.

作者简介:吴文全 (1972.1-),男,工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电路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电子邮箱:137909515@126.com ;余华 (1973.11-),女,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最优控制等的研究工作;电子邮箱:304052412@qq.com。

基金项目:广州商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创新研究所专项建设基金;广州商学院 2022 年度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专项基金;广州商学院 2022 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XGG29 ;广州商学院2022 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项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22XJKCSZSFT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