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沈怡玟

昆山市张浦初级中学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也日渐凸显,而现代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就要格外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地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贴近生活和文本的场景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助力认知建构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不断地拉近语文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意识到语文并非抽象的书本知识,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当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将新知识与已有生活经验相融合,更好地降低学生阅读学习的难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人教版教材《背影》时,教师就能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提问学生:“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一个瞬间或者父母的某个举动让你们特别感动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滴,从而积极地与大家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进而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地沉浸在情感氛围中。

之后在为学生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能设置情境任务,启发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文中的朱自清,正在火车站送别父亲,你亲眼目睹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为你买橘子的场景,此时你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中去深入地思考作者的情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亲情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1]。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丰富认知储备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情境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进而以直观、生动且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教学内容,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的不足,以充分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文知识,不断地丰富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效果。

教师在教授《木兰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展现古代战场宏大场景的视频,其中有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再配以激昂的战歌,从而让学生可以仿佛穿越到木兰所处的战乱年代,充分地感受紧张的战争氛围,使学生能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

而在讲解木兰出征前的准备环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古代兵器、战马、出征服饰等图片,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忙碌场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不但能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理解《木兰诗》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还能有效地丰富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认知。

三、创设探究化情境,深化认知理解

教师为学生设计探究化的情境,不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展开思考与积极地探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深入地挖掘出课文背后的深层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抛出问题:“阿长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姆,作者为什么对她念念不忘,还专门写文章纪念她呢?”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并且在文中寻找到相关的线索和依据,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进一步地探讨阿长的人物形象特点,如她的粗俗与善良、迷信与朴实等多面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作者对阿长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这种变化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成长和思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且深入地探究文本内容,进而可以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探究能力。

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要高效地践行情境化教学模式,教师就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实践中,从而持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为学生构建出多元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进而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韵味,使学生能够探寻新颖的学习路径,进而充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诉求,也唯有如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才可实现高效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洁茹.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探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 2025, (03): 161-164.

[2] 汤恒武.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5, (06):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