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权衡机制研究

作者

景天喜 王晨阳

411381198212104214 410403199104305596

引言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成为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资源承载着众多关键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然而,在现实中,土地资源往往面临着多种需求的压力。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珍稀物种等生态目标,需要对这些土地进行严格的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这些土地存在一定的合理利用需求,例如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的生态旅游、原住民的传统生计活动等。这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权衡机制。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中,虽然已经认识到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情况差异较大,受到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进一步增加了构建权衡机制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权衡机制,为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与面临的挑战

(一)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来看,这些土地为周边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提供了诸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服务。例如,森林覆盖的土地能够有效地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同时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保障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上,保护这些土地能够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维持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是众多动植物的家园,保护这片土地有助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从土壤保持的功能出发,这些土地的植被覆盖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在一些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保护意义重大,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虽然我国已出台《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初步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框架,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监管缺位与执法不严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以及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导致部分违法行为未能及时发现与有效惩处。例如,一些小型矿产开采企业利用监管盲区,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山区进行非法开采,严重破坏地表结构与植被覆盖,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其二,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生态红线区域内开展生态监测、修复与巡护等工作需持续投入大量财政与社会资本,但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稳定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地方财政能力有限,致使部分关键生态功能区修复滞后、管理效能低下。其三,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当前社会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认知仍较为模糊,部分原住居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存在非法开垦、乱砍滥伐、违规捕猎等行为,严重影响红线区的生态安全与系统稳定,亟需加强宣传教育与社区共管机制建设。

二、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可行性与限制因素

(一)合理利用的可行性

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资源确实存在合理利用的可行性。生态旅游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具有较高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满足公众对自然景观与生态文化的体验需求,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例如,在一些地形适宜、生态系统稳定的山区红线区域,可适度开展徒步旅行、观鸟、自然教育等低干扰型生态旅游活动。此外,针对红线区域内原住民的传统生计方式,如农耕与放牧,若能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加以科学引导,同样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绿色防控、轮作休耕等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还能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时,红线内土地亦具备重要的科研价值,可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布设长期生态监测站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等工作,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依据。这些多元化、低强度的利用方式,既体现了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开发、有限利用”

的原则,也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现实路径。

(二)限制因素

然而,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首先,生态脆弱性构成基础性制约。许多红线区域地处生态敏感地带,如高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荒漠边缘及水源涵养区等,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与恢复难度。即便是低强度的人为干扰,如游客频繁进入、局部放牧超载或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其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可持续利用路径的实施。尽管在生态农业、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已有一定技术积累,但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重障碍。例如,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受限于高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率以及农民认知水平不足;生态修复工程受制于本地物种培育、土壤重构与水文调控等关键技术瓶颈,难以实现系统性恢复。最后,制度层面的规划与管理复杂性加剧了资源利用的协调难度。生态保护红线跨越多个自然地理单元和行政辖区,涉及林业、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职能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种多头管理模式易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监管缺位和协同效率低下,从而影响红线区内土地资源科学、有序、高效的合理利用。

结论

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权衡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议题。保护这些土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在保护过程中面临法律法规执行、资金、公众意识等挑战。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生态旅游、原住民传统生计活动的可持续管理等,但受到生态脆弱性、技术水平、规划管理复杂性等因素的限制。为了构建有效的权衡机制,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意识,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既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文清 . 枣庄市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J]. 南方农业 ,2025,19(06):148-150.

[2] 罗猛 , 牟璠松 . 我国农村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平衡策略 [J]. 改革与战略 ,2024,40(06):273-276.

[3] 崔东岳 , 杨英訸 , 杨建威 . 浅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 [J]. 大陆桥视野 ,2024,(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