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观念冲突与解决路向

作者

许庆燕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215600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成为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从小学教师视角梳理协同育人中的观念冲突、探究原因并提出实操性解决路向,对推动三方形成育人共识、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教师视角下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观念冲突表现

(一)教育目标认知的冲突

家长层面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显性能力提升,部分家长将教育目标简单等同于提高考试分数、掌握特长技能,与教师沟通时注意力多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排名、作业完成情况上,对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活动关注度低,甚至以影响学习为由让学生请假,忽视这些活动对学生品德培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作用。社区在教育目标认知上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将协同育人简单理解为配合学校开展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设计社区教育活动时未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活动内容多以安全宣传、兴趣讲座为主,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缺乏衔接。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三方的差异让小学教师在沟通中明显感受到分歧,难以达成共识。

(二)教育方式选择的冲突

社区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形式化倾向,开展的教育活动多以讲座、展览为主,缺乏与小学生的互动与参与,无法有效吸引学生,也与学校注重实践体验的教育方式形成差异,难以形成协同效应。部分家长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度依赖说教与奖惩手段,辅导学生作业时若学生出现错误多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培养学生习惯时常以物质奖励或惩罚为主要手段,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教师建议尝试更灵活的教育方式时,部分家长以没时间、没效果为由不愿改变,导致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脱节,这些差异让小学教师在协同育人中面临冲突。

二、小学教师视角下校家社协同育人观念冲突的解决路向

(一)搭建分层沟通平台,促进观念深度交流

校家社协同育人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小学教师可依托班级微信群、校讯通等线上平台构建“基础沟通层”,作为校家社三方日常信息交流的核心载体。教师需定期向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分享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及学生成长案例,比如每周分享解读素质教育内涵的文章,帮助家长理解全面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每月发布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的视频,让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直观看到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同时鼓励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分享自身教育经验、协同育人需求与建议,形成双向信息交流机制,避免信息单向传递导致的认知偏差,为观念共识形成奠定基础。

“专题研讨层”聚焦具体育人问题的深度探讨,小学教师每学期组织 2-3次线下专题研讨会,围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小学阶段重点提升核心能力等家长与社区关注的主题,邀请家长代表、社区教育负责人与教师共同参与。研讨中教师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真实案例,向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讲解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分析说教式教育与体验式教育对学生性格养成的不同影响,让家长理解学校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同时认真倾听家长与社区意见,针对学业成绩担忧、活动资源限制等问题,共同探讨适合本地本校学生的解决方案,逐步缩小三方育人观念差异。

(二)开发协同育人课程,实现教育目标与方式的统一

课程开发需严格遵循学生需求导向原则,这是确保协同育人课程符合三方育人期望的基础。小学教师先通过问卷调研、小组访谈,全面了解小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德养成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再结合学校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期望、社区资源优势,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确定课程主题与内容。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为例,学校负责设计传统节日起源与习俗、传统美德内涵与故事等核心教学内容,通过系统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基础认知;家长负责收集家族传承习俗、家中老物件及背后故事等家庭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家庭分享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的体现;社区负责提供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组织参观历史建筑与民俗展馆等实践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实现三方教育内容有机融合。

课程实施环节,小学教师作为课程协调者,需统一设计教育活动方式,确保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方式相互衔接、相互补充,避免因方式差异导致教育效果打折,化解因目标与方式差异产生的观念冲突。如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学校课堂采用情境教学结合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创设传统节日场景、组织文化主题辩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家庭采用故事分享结合实践操作的方式,家长讲述家族传统习俗故事,带领孩子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社区采用实地体验结合动手实践的方式,组织参观传统文化展馆,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习传统技艺。

(三)建立动态责任清单,明确三方教育责任

针对教育责任划分不清导致的观念冲突,小学教师可牵头制定校家社协同育人动态责任清单,明确三方在不同教育场景的具体责任,避免责任转移与缺位,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有序推进。责任清单制定需结合小学教育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分场景细化责任内容,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共同商议调整,确保责任划分合理可行。

日常教育场景中,明确三方常规责任是协同育人的基础。学校负责制定系统教育教学计划、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与育人活动、科学评价学生学习与成长、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发展情况;家庭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主动与学校沟通学生在家表现;社区负责提供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教育活动场地,组织科普讲座、文化活动等适合小学生的社区教育活动,协助学校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形成三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日常教育责任体系。

特殊时期教育场景中,如寒暑假、疫情防控等阶段,需重点调整责任清单内容,避免因责任不清导致教育断层。以寒暑假为例,学校负责制定科学假期学习与实践计划、设计分层假期作业与实践任务、提供线上学习资源与答疑服务;家庭负责监督学生完成假期计划、保障假期安全与健康、引导合理安排作息、记录假期成长过程;社区负责组织假期托管班、兴趣小组、社区志愿服务等丰富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活动场地与资源,协助学校与家庭做好假期教育管理,避免学校与家庭负担过重、社区责任缺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家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场所,社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校家社协同构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链”。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观念冲突是小学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小学教师从自身视角深入分析冲突的表现与原因,提出搭建分层沟通平台、开发协同育人课程、建立动态责任清单等创新解决路径,可有效化解三方观念差异。实践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协调与引导作用,主动倾听家长与社区的需求,不断优化解决策略,推动形成育人共识,让校家社三方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军 , 徐彬 . 教育评价 : 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奔及超越 [J],教育研 究 ,2019(5):10-17.

[2] 李海龙 , 李广海 . 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 径 [J]. 教学与管理 ,202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