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
赵玉俊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三小学 474450
引言: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功能,更肩负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任。本文将从课外阅读活动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系统探讨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内涵与现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引导或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核心目标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兴趣,提升综合语文能力。与课堂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内容,阅读方式更加多样,既可以是纸质书籍的阅读,也可以是电子资源的利用。课外阅读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可以涵盖科普读物、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的作品,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活动在各地学校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整体效果仍不均衡。一方面,部分学校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建立了图书角、阅读长廊等设施,开设阅读课程和开展读书节活动,使课外阅读逐渐制度化和常态化。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校将课外阅读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系统安排,导致学生阅读选择随意,兴趣不足,效果不佳。再加上家庭和社会支持度不同,学生之间在课外阅读习惯和能力上的差异也日益明显。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使其真正发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
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比教材更为广阔的阅读素材,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童话寓言、科普知识和现实故事等。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为其理解和思考提供了丰富的语境。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提升分析与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把握,这一过程不断锻炼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长期的阅读积累还会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在遇到复杂文本时能够更快地捕捉信息,提高整体阅读效率和深度。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写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训练。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阅读中接触到的优秀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此外,阅读中对不同情境和人物心理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描写和叙事能力。课外阅读还为学生提供了模仿与创新的双重空间,学生既可以模仿经典作品中的表达方式,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造,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过程。课外阅读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文化背景,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阅读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现实题材,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逐步形成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这对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创新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
(一)兴趣先行:打造“悦读”氛围,点燃阅读之火对于学生而言,“有趣”远比“有用”更重要。
1.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藏书,打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推行“图书漂流”活动,让好书在班级“流动”起来。2. 榜样引领:坚持开展“每日课前五分钟”故事会,由老师或学生讲述绘本、童话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寻欲望。
3. 成果激励:设计“阅读攀登卡”、“书香少年”勋章等奖励机制,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即可获得相应认证,定期评选“阅读之星”,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小小奖励。
(二)科学选书:搭建“阅读”阶梯,实现分级阅读
“读什么”是决定阅读效果的关键。
1. 紧扣教材推荐:结合语文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栏目,系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如学习童话单元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习科普单元后,推荐《神奇校车》系列等。
2. 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识字水平和阅读能力,分层推荐书目。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推荐图文并茂的绘本、桥梁书;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文字量稍大的儿童小说、科普读物。
3. 兼顾题材多元:书目选择上力求丰富,涵盖童话、寓言、儿童诗、科
普科幻、民间故事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方法指导:授之以“渔”,提升阅读品质
从“爱读”到“会读”,需要方法的指引。
1.“快乐阅读记录卡”:设计低年级适用的记录卡,包含“我喜欢的词语”、“我画的故事主角”、“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等栏目,将阅读与积累、绘画、亲子活动相结合。
2.“阅读策略单”:针对中年级学生,设计简单的策略单,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预测(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提问(你有什么问题?)、联结(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3.“共读与讨论”: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会。共读一本书,然后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开展讨论。例如,读完《神笔马良》,讨论“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画什么?为什么?”在思辨与交流中深化理解。
(四)活动创新:搭建“展示”平台,升华阅读体验
将阅读输出为多样的成果,让体验得以升华。
1.“我是故事大王”擂台赛:鼓励学生将读到的故事讲出来,锻炼口语表达与复述能力。
2.“好书推荐海报”设计大赛: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书画插画、写推荐语,融合美术与语文能力。
3.“故事创编与表演”:选择喜欢的童话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课本剧),全面综合地运用语文能力。
四、课外阅读活动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阅读指导不足,许多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缺乏教师的引导,导致读物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沉迷于浅显或不良读物。其次,活动形式单一,部分学校的课外阅读停留在布置任务和完成作业的层面,缺乏生动活泼的活动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与反馈,导致阅读活动缺乏持久动力。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教师指导,建立推荐书目和阅读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阅读路线;二是丰富活动形式,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阅读分享会等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三是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不仅关注阅读数量,更注重阅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表现,从而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结论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阅读安排和有效的指导,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拓展知识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课外阅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指导不足、形式单一和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发展。同时,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和网络平台拓展阅读渠道,使课外阅读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范霞 . 家校合作促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C]//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 .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心小学 ;,2024:429-431.DOI:10.26914/c.cnkihy.2024.055515.
[2] 秦德贞 .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0):193-195+199.
[3] 仲格尔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中青年教师发展经验交流会——人工智能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论文集(上). 甘肃省碌曲县藏族小学 ;,2024:238-240.DOI:10.26914/c.cnkihy.2024.03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