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思考探究
孙爱国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四中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4400
前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 + ”正对教育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带来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环境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在给德育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的同时,也给传统德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内容单一,方法落后,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已很难满足数字社会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互联网环境对德育教学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为提升初中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1. 互联网 + 时代初中德育教学的新特点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打破了传统德育的时空限制,使德育资源获取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互联网的交互、开放,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开辟了更为多样的途径,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灌输式的德育方式。数码时代出生的青少年在其学习模式与认知特征上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他们更加适应于碎片化、视觉化和互动式的信息接受模式。大量的互联网信息在蕴含着积极的正面力量的同时,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错误观念,这些都给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的课本、教室向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扩展,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育人领域。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导致了人们在网上进行道德与法制的教育。
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抽象的德育观念可视化,利用 VR 技术,能够营造出鲜明的德育情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对科技手段的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但是,过分依靠科技工具,也会造成道德道德的缺乏,因此,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要使德育始终具有人性化的温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由于在线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单一评价方法很难完全体现出大学生的品德素养,因此,必须构建更加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在线行为的收集与分析使得在线行为评估成为可能,但同时也存在隐私与道德问题。这种新的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构建互联网 + 德育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学习者要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来营造现实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与经历中生成自己的道德认识。社会学习理念强调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媒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校道德建设中渗透传媒素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辨别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抵御。生活教育理念要求德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注意其现实的困扰与需要,而不能与现实脱节地进行德育。
协同教育理论强调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互联网 +”的大环境下,建立“家校社”协作式育人模式显得尤其必要。利用数字平台,及时分享教学资源,在网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及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指导。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老师要对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状况和潜能进行精确的了解,并通过互联网资源为其提供合适的引导与支撑,从而推动其持续提高。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德育的根本。
在应用互联网科技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人为中心,注重对人的感情感受与心灵发展,防止因科技而造成的教育冷漠。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互相补充,形成互联网 + 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3. 互联网 + 背景下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更新课程内容是最基本的一步,要把互联网道德、信息安全、数字公民素质等新的内容融入到德育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符合初中学生认识特征的互联网道德教材。要注意对传统德育内容进行现代化的表现,使其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加强内容的时代性、感染力。项目式学习也是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互联网热点道德问题开展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游戏化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德育主题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道德规范。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锻炼道德判断能力。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社会媒体平台可成为互联网德育的延伸教室,开展在线德育研讨,扩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度,防止“以技代技”的倾向。建立区域思想德育资源共享平台,收集高质量的教案、录像和案例,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研制思想德育专题手机软件,使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通过与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构建一个健康、健康的青年网上社群,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德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作用。
结语:互联网 + 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和实践。本研究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德育教学的新特点,探讨了构建新型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和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区域、学校实施互联网 + 德育的差异化路径。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进德育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在数字化浪潮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曾敬 , 黄志芳 .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教学的新发展——评《互联网 + 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研究》[J]. 传媒 ,2023(6):I0004.
[2] 胡蔓 , 杨明 , 杜萍静 . 东北亚能源互联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及应用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39(8):125-12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