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研究 

作者

李晔南 石家璇

沈阳师范大学

1. 红色文化概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诞生的先进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征、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且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红色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这一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是中国人民在千锤百炼中锻造而来的。红色文化尤其强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我牺牲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将党的革命历史作为落脚点,发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接力传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道德等优良革命传统,不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化人的文化功能,夯实红色文化根基。

1.2 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

首先,政治性是红色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征,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政治意志以及政治主张,具有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阶级属性和阶级特征,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

其次,由于红色文化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不断地、深入地探索,揭示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先进文化,破除了一切封建思想以及腐朽落后文化,因此,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的文化特征。

再次,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在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中形成的,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文化特征,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养料,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红色文化并非墨守成规,一味守旧,而是不断开放自身文化视野,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中的有益文化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创新而创新,不断成为更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成果。

1.3 红色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是养料与作物的关 文化的服务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基础 阶段的不同革命任务,在中国革命和中 其中由革命先辈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熔铸的优秀 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优势,鼓舞中 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发扬中华文化, 为实现 富的精神养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 主义文化建设根基,以蓬勃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日新月异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于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及加强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审视当前各高校在此方面的实践现状,形势并不容乐观,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的深入开展及其实际成效的发挥。因此,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状显得尤为迫切。唯有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的融入现状,方能更有针对性地破解问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从而助力高校克服融入困境,突破制约融入效果充分发挥的瓶颈。

目前,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到充 其文化主动性未能得以充分展现,这主要归因于融入过程中存在的若 充分的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深度尚显不足, 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理解。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融入过程中的现实障碍,亟需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1 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动力不足

首先,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各地在开发自身红色文化资源 首先注意到的并非其社会效益,而是其经济效益,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推动 掘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 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时出现素材单调,形式单一等情况,限制了融入 增效的正面效果,反而由于融入方式僵化老套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抗拒学习的负面效果,因此,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使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不竭动力。

其次,尽管近年来各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持续进行,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队伍和资金支持,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整 体系之中。这导致众多珍贵的红色资源未能被纳入高校育人体系,错失了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课 重要机遇。正因如此,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局限于口头传授,难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效。

2.2 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入深度过于浅显

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发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方面虽已倾注大量努力,但仍受限于多种因素,导致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融合的深度仍显不足。部分高校教师在传授红色文化时,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仅停留于表面事实的陈述,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意蕴。同时,多数学生亦难以自发进行深入探究与理解,致使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深厚、丰富的文化价值被长期忽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亦难以推进。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利用当下丰富多元的新媒体资源,探索更多符合学生兴趣的教育模式,以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借助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特性,与学生共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价值内涵,进而促进课程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2.3 极端错误思潮的蓄意误导扭曲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即使良莠不 在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各 许多错误思潮利用,它们利用互联网散播范围广、散播速度快的特点 以错误立场发表错误言论,诱导学生形成错误思想认知,它们利 生活和学习之中。部分高校学生因受错误思想误导,甚至对革命先辈 错误认知,导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渐瓦解。这些极端错误思潮无疑将我国红 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工作带入现实困境。

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在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效果。通过设立专门课程,引导学生摒弃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各类网站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强化相关网络监管,抵制毒瘤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与校内文化完美融合,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价值观。以红色文化为载体 族精神的校园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 文化形态,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将红色文化 校园文化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座、红色电影放映、红色主题班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3.2 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价值观的契合点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革命和建设精 内核精 时代主流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 不谋而合。在红色文化中,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精 主流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相契合。同时红色文化提出的 “友善”“和谐”相承接,能够启迪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 动学生对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促进学生对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内 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特有的教育作用。

3.3 红色文化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贡献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红色精神财富,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科学理论的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逐渐形成的诸如此类的思想引领法、典型示范法和实践教育法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具有一致性,都是其教育方法的理论支撑。[1] 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历史责任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红色文化的融入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不仅体现了对红色基因的继承,而且构成了培育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的基础性思想教育。

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4.1 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挑战之一。现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法,缺少利用生动、实际的实例和案例来开展教育,这导致难以在大学生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未能与时俱进,导致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的展示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图片和文字解说上,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这种脱节不仅削弱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4.2 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与吸引力不足

红色文化教育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对落后、模式单调,无法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育效果。信息时代到来后,学生的接受信息途径方式等都发生了变革,他们更加偏爱利用多媒体、互动体验等当代教学手段来学习。因此,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途径就是创新。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局限在‘告诉’与被‘告诉’的交流中,还是一个积极主动搭建沟通的桥梁的行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应从被动性接受转化为主动型探究、单一的灌输性教育转化为多形式互动教育,切实完成红色文化教育的使命。

4.3 红色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难题

当代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契合性困境。全球化、信息化下,当代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相对红色文化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价值观有所不同。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发现 61.2% 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利益要高于集体利益,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偏向于个人主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承认学生个体合理的发展诉求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融入红色文化所传递出的集体主义。

5.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径探

5.1 开展多元化教育,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创新红色教育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例如运用 VR 技术,利用红色历史故事的背景资料、英雄人 感受红色历史中重大历史事件、革命根据地的艰苦生活环境和艰苦斗争, 对红色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用红色案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案例教学,结合“延安精 例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辨和交流,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利用毛泽东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让学生走出教室现场调查、探究等,形成以红色文化传承为线索的探究活动,拓展课堂,培养学生运用红色文化传承的能力。

5.2 结合新媒体技术,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

新媒体技术带来了红色文化教育“广”“通”“畅”的媒体教育网络,以微博、微信、抖音为媒介能够迅速传播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做到“传”之于众。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举办的红色文化挑战活动,如“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等,结合短视频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易获得学生的重视和参与。从受众特征模型等方面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够针对对象群的特征和兴趣进行精准推送,做到有针对性和有效地红色文化教育。

5.3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

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的建立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内国外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的成功的教育经验,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大数据对大学生的接受红色文化内容接受情况及反馈情况进行分析,以有利于调整教育形式。在选择教育方式时也可以引用些经典的语言,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思,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结合时代发展现状思考,从而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让其教育更加鲜活有效、更有力度,让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形成良性循环、良性促进,让全体高校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布兰斯福特曾经指出,人类的学习是需要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的一个行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学习的主体以及积极性;真正好的学习者所用的品质是主动性和探索性,一个学习者能够从知识中获得多少,与其参与主动学习的深度和质量具有重大的关联。[3]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资源,红色传统以及红色基因。[4]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明灯”作用,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当前高校实现 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与核心,就是要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潜力不断开拓,充分发展;对红色精神的教育魅力大力弘扬,加强影响;对红色基因的教育必要性,不断传承,保持其连续性,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融,互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有武.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维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6):32-35.

[2] 许桂芳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33):33-35.

[3] 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02.2-3.

[4] 习近平.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2014-12-16(1)

基金项目:2023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