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场景视角下信息茧房的成因及破解之策
叶银兰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 312300
1 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实时传递信息的特点,在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引发了“信息茧房”。“信息茧房”就是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2 从大学生校园场景视角解析信息茧房形成原因
大学生的“信息茧房”不只是由网络算法造成的。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模式、学习氛围,以及和校园场景的互动,常常会通过“自己选择”和“环境限制”两方面作用,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单一。
2.1 专业课程的“强领域绑定”:知识获取的“路径锁定”效应
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只关注单一领域的信息。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每天要花 4-6 小时学习《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专业教材。在完成编程作业、做项目时,也主要靠 CSDN 等技术类平台,几乎没精力看人文社科类内容。文科专业的学生则经常泡在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期刊里,为了完成课程论文,反复查找和选题直接相关的资料,对科技、工程领域的信息几乎不接触。
2.2 校园社群的“圈层化聚集”:社交互动中的“信息过滤”机制
大学生在学校参与社群活动时,大都因“同专业、同兴趣”聚在一起。同专业的学生,常因为课程小组、科研项目聚在一起。日常讨论大多围绕“专业难题”“考研方向”“行业动态”,很少涉及其他领域的话题。这种“圈层化”的社交模式,会通过“群体规则”和“信息筛选”,推动“信息茧房”形成。
2.3 学业压力的“功利性导向”:信息选择的“目标收缩”逻辑
首先考研备考导致信息范围变窄。大三学生进入备考阶段后,每天花 10小时以上刷专业课知识点,对“行业动态”“社会热点”“跨专业知识”完全不关注,甚至说“考研期间不需要这些‘没用的信息’”。
其次就业准备带来的信息局限。面临就业的学生,会主动把信息聚焦到“目标行业招聘信息””上。想考公务员的学生,只关注“公考真题”考试范围内的时政热点,对基层工作实际情况了解很少。这种功利性的信息筛选,让学生的信息视野被就业目标牢牢限制,很难接触到多元的职业和社会认知。
3 破解“信息茧房”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要突破“信息茧房”,需要教育引导、技术支持、平台配合,以及自己主动行动。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场景,可从四个方面寻找破解之策。
3.1 高校:以“主动干预”搭建多元认知桥梁
高校是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主要场所,需从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主动想办法打破信息茧房。
在课程体系中,可以把“打破信息茧房”的理念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如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设置“跨学科阅读任务”,让理工科学生读社科类经典书籍,像《乌合之众》中关于群体认知的章节;让文科学生读科技前沿文章,如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报道。还可以通过“观点辩论会”,让学生围绕“算法推荐的好处和坏处”“圈层文化的边界在哪里”等话题展开辩论,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
同时,高校可以依托“第二课堂”搭建跨界交流平台。比如定期举办“学科盲盒”活动,让学生随机抽取其他专业的实践课题。被迫接触陌生领域能有效让学生走出信息舒适区。另外高校图书馆可优化数字资源推荐机制,学生登录学术数据库时,除推送专业相关文献,还要强制弹出 1-2 篇跨学科论文的推荐,引导学生主动拓宽知识视野。
3.2 平台:用“技术调整”打破算法固化壁垒
网络平台要承担社会责任,从算法设计和功能优化两方面,为大学生打破信息茧房提供支持。
一方面,平台可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多元信息推送模式”。比如短视频平台设置“青年认知拓展专区”,大学生用户每浏览 3 条兴趣类内容,系统就自动插入 1 条“时政解读”“科普知识”或“不同观点讨论”类视频。而这个专区的内容不能手动关闭,必须观看满30 秒才能继续浏览兴趣内容。
另一方面,平台可以开发“算法透明化工具”,帮助大学生了解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比如在“推荐原因”按钮中,除了显示“基于你的浏览历史”,还要标注“该内容和你兴趣标签的匹配度”。同时提供“兴趣标签管理”功能,允许学生手动删除过于集中的标签。另外,平台可以定期给大学生用户推送“信息接触报告”,直观展示他们近 30 天“接触的信息领域分布”“接触不同观点的比例”,提醒他们“当前信息接触面较窄,建议主动探索新领域”。
3.3 家庭与社会:借“场景渗透”营造开放认知氛围
在家庭层面,家长可以通过“共同话题分享”,带动孩子接触多元信息。某调研显示,经常进行“跨领域话题交流”的家庭,里面的大学生主动接触多元信息的比例,比其他家庭高 63% 。在社会层面,社区和公益组织可以开展“线下破茧活动”。比如社区定期举办“职业体验日”,邀请大学生体验“社区工作者”“环保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不同职业,在实践中接触和自己认知不同的社会场景。3.4 大学生自身:靠“主动觉醒”掌握认知主动权
首先,大学生要跳出“被动接收推荐信息”的舒适区,自己动手搭建多元信息渠道。比如在常用的资讯 APP 或短视频平台中,主动搜索并关注 3-5 个和专业、兴趣无关的账号。每周至少专门花 1 小时浏览这些账号的内容,避免算法只推送同类信息。另外,要学会“反向利用”算法推荐机制。
其次,要培养“信息溯源和交叉验证”的能力。看到网络热点事件时,不要急于认同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要通过“权威媒体官网”。还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事件的“关键时间线”“各方观点及依据”,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另外,大学生可以主动“跳出舒适圈社交”,比如加入“辩论社”“公益社团”等跨兴趣组织,在和不同背景同学的交流中,接触多元思维方式,逐步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大学生是突破“信息茧房”的主体 ,要想摆脱“信息茧房”的消极影响,应重视自我教育,主动接触多元且优质的信息内容,不局限专业和兴趣相关的领域。同时,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破解“信息茧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需要个人、高校、社会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孙旭红 , 顾 琪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 - 大学生网络圈群视角 [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2):35 43.
[2] 彭兰 . 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 [J]. 新闻界 ,2020 (1):30-38,73.
[3] 习近平 . 论党的青年工作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12-115.
作者简介:叶银兰(1977 年),女,汉族,。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信息。基金项目:2024 年绍兴市教科规划课题:跨界融合:“信息茧房”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及破解之策 ( 编号:SGJ2025008) ;2024 年校级科研项目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三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编号 :2024SK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