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的游戏化设计与实施
王玉
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 山东济南 250001
引言:
游戏,作为幼儿的天性,是其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将游戏化理念融入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如同为古诗阅读教学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诗阅读的兴趣,进而提升语言表达、思维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的游戏化设计与实施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古诗阅读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更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幼儿贡献力量。
一、情境创设式游戏策略
情境创设式游戏策略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核心,该理论强调教学应建立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搭建“支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突破认知边界。在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中,情境创设能将抽象的古诗意象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具象环境,让幼儿在与情境的互动中自然理解诗意。同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3-6 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依赖直观感知和具体经验建构知识,情境游戏恰好契合这一认知规律,能帮助幼儿在具象体验中完成对古诗的意义建构。以古诗《春晓》为例,教师可在活动室创设“春日花园”情境:用绿色纱巾布置成草地,悬挂彩色纸花模拟盛开的春花,面前散落若干毛绒玩具“小鸟”,播放轻柔的鸟鸣声和春雨淅沥的音效。活动开始时,教师扮演“春姑娘”,带领幼儿扮演“小花苞”,在情境中模仿花苞慢慢绽放的动作,同时提问:“小花苞们,昨晚听到什么声音啦?”引导幼儿回忆情境中的雨声音效,自然引出“夜来风雨声”。接着让幼儿在“花园”里寻找被“风雨”吹落的纸花花瓣,数一数花瓣数量,体验“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在整个过程中,幼儿通过看、听、触、动等多种方式与情境互动,教师无需刻意解释诗意,幼儿便能在游戏体验中理解诗歌描绘的春日清晨景象,实现从具象感知到诗意理解的自然过渡。
二、多感官联动游戏策略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多感官刺激能增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高记忆保持率,这对幼儿古诗学习中的记忆与理解尤为重要。在古诗阅读中,文字、韵律、意象等元素分别对应不同感官,将其转化为多感官游戏活动,能让幼儿从多个维度感受古诗的魅力,加深对诗歌的整体认知 [1]。以古诗《池上》为例,教师可设计“荷塘小画家”“莲叶律动”“采莲小能手”三个联动游戏。“荷塘小画家”环节中,教师提供蓝色颜料、绿色卡纸、棉签等材料,让幼儿用棉签蘸取颜料在蓝色卡纸上点画“荷叶”,用绿色卡纸剪贴“莲蓬”,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中的荷塘场景;“莲叶律动”环节播放根据《池上》改编的童谣,幼儿模仿小船划行的动作,在音乐节奏中念诵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采莲小能手”环节则在地面铺设蓝色绸布模拟“池塘”,投放充气莲叶和塑料莲花道具,幼儿扮演“小娃”,手持小篮子蹲在“小船”(滑板车)上,划到“莲叶”处采摘“莲花”,体验诗句描述的采莲情景。在这些游戏中,幼儿的视觉(观察荷塘色彩)、听觉(感受诗歌韵律)、动觉(模仿划行、采摘动作)、触觉(触摸道具材质)等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多元智能得到协同发展,对诗歌的记忆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是基于多感官体验的深刻印记。
三、互动比赛式游戏策略
3-6 岁幼儿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渴望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就感和同伴认可,适度的竞争游戏能满足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在古诗阅读活动中,互动比赛游戏能将个体学习转化为集体互动,通过小组合作、擂台比拼等形式,让幼儿在良性竞争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以古诗《静夜思》为例,教师可设计“诗句拼图赛”和“诗意猜猜看”两个互动游戏。“诗句拼图赛”中,将诗句拆分成单个图画卡,幼儿分成 4 组,每组领取一套打乱的图画卡,在规定时间内合作拼出完整诗句,教师根据完成速度和准确率评选“最快拼图组”。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共同回忆诗句顺序,协商图画卡摆放位置,在合作中强化对诗句的记忆。“诗意猜猜看”环节,每组选派代表抽取诗句情境卡(如“抬头看月亮”“低头想家乡”),代表通过肢体动作表演卡片内容,其他组员猜测对应的诗句,猜对最多的小组获得“最佳默契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将诗句转化为动作表征,同时感受同伴的肢体语言,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还提升了表达与理解能力。教师在游戏中需注重引导幼儿遵守规则,让幼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优点,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角色扮演式游戏策略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角色扮演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和体验的机会,能让幼儿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在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中,角色扮演式游戏策略能让幼儿化身为古诗中的人物,通过模仿角色的言行举止,感受角色的情感和处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以古诗《寻隐者不遇》为例,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先简单讲解古诗的故事背景,然后让幼儿分别扮演“诗人”和“童子”。扮演 “诗人”的幼儿要模仿诗人的语气向“童子”询问隐者的去向,如“请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呀?”扮演“童子”的幼儿则要根据诗句回答:“师父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里,可是云雾太浓,不知道具体在哪个地方。”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对话和动作,能切身感受到诗人寻隐者不遇的失落之情,以及童子的天真无邪。再如古诗《所见》,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 “牧童” 和 “蝉”。“牧童” 骑在玩具牛背上,边唱歌边挥舞鞭子,当 “蝉” 发出叫声时,“牧童”立刻停止唱歌,做出想要捕捉“蝉”的动作。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幼儿能生动地体会到“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五、生活体验式游戏策略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中,生活体验式游戏策略将古诗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古诗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以古诗《悯农》为例,教师可设计“小小农夫”的生活体验游戏。在活动前,教师准备一些蔬菜种子、小铲子、小水桶等工具,在幼儿园的种植区开辟一小块土地。活动中,让幼儿扮演“小农夫”,体验播种、浇水、除草等农事活动。在劳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劳动的辛苦,然后念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幼儿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农民劳作的艰辛。之后,在午餐时,让幼儿观察自己碗里的饭菜,回忆种植的辛苦,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培养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再看古诗《江雪》,教师可结合冬季的生活场景设计游戏。当下雪时,带领幼儿到户外,让他们感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寂静景象。然后让幼儿扮演“渔翁”,在空旷的场地里模仿钓鱼的动作,体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渔翁的孤独与坚韧。通过这样的生活体验游戏,幼儿能将古诗中的情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游戏化融入幼儿园古诗阅读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多感官联动、互动比赛等策略,契合幼儿天性与认知规律。这不仅让幼儿在愉悦中感受古诗魅力,提升能力,更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未来可不断优化策略,让古诗阅读活动更高效,为幼儿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韩欣烨 . 自然美育背景下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的游戏化设计研究 [J].玩具世界 .2025,(01):248-250.
[2] 顾文艳 . 自然美育背景下幼儿园绘本阅读游戏化设计与指导 [J]. 玩具世界 .2023,(0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