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聚焦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小焦虑”特征及干预模式

作者

史红梅

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056107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所呈现的 “小焦虑” 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模式。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特殊环境的分析,阐述该区域中小学生面临的独特压力源。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揭示其在学习、社交、家庭关系等方面表现出的焦虑特征。基于这些特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维度构建综合干预模式,以期为改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聚焦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小焦虑”特征;干预模式

引言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兼具两者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环境给他们带来了诸多挑战,导致 “小焦虑” 现象较为普遍。“小焦虑” 虽看似程度较轻,但长期积累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以及未来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 “小焦虑” 特征并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聚焦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 “小焦虑” 干预的重要性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 “小焦虑” 干预至关重要,关乎着这一庞大群体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从个体身心健康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城乡结合部复杂的环境易使他们滋生焦虑情绪,若这些 “小焦虑” 得不到及时干预,长期累积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等,对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造成双重打击,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就学业发展而言,适度焦虑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动力,但过度焦虑则会适得其反。“小焦虑” 会分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干扰知识吸收与理解,降低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成绩下滑,学习信心受挫,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他们的学业进步。

2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 “小焦虑” 特征

2.1学习焦虑特征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焦虑特征。对成绩的过度担忧成为普遍现象。由于所处区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差距,这些学生深知在升学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每次考试来临,他们内心的紧张情绪便急剧上升。考前常常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脑海中不断浮现考试失败的场景,担心成绩不理想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害怕看到家长失望的眼神,更忧虑这会对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前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过度担忧使得他们在考场上难以发挥出真实水平,进一步加剧了对成绩的恐惧。

2.2社交焦虑特征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在社交方面同样存在突出的焦虑特征。融入集体困难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该区域学生来源广泛,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差异较大。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口音、穿着等方面与他人不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害怕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不佳,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因此总是小心翼翼,不敢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即使勉强参与,也往往表现得十分拘谨,无法真正放松自己,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这种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对融入集体的恐惧,导致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进一步加重了社交焦虑。

2.3家庭关系焦虑特征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在家庭关系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焦虑特征。亲子沟通不畅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区域,许多家长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即便有交流,也往往只是简单询问学习情况,缺乏深入的情感沟通。孩子内心丰富的想法和感受无法得到父母的倾听和理解,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引导。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对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聚焦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 “小焦虑”干预策略

3.1学校层面干预策略

学校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 “小焦虑” 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程外,可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例如,在语文教学里,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情绪管理;在体育课程中,强调运动对缓解焦虑、释放压力的积极作用。同时,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针对学生常见的焦虑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传授实用的应对技巧。

3.2家庭层面干预策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 “小焦虑” 的干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摒弃只看重成绩的单一评价标准,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面对挫折,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其次,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家长要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和争吵,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

3.3社会层面干预策略

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作对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 “小焦虑” 的干预不可或缺。政府应加大对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心理咨询室所需器材。

3.4学生自我调节层面干预策略

引导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是应对 “小焦虑” 的核心环节。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课程或活动,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的情绪,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例如,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周内焦虑情绪出现的频率、情境和当时的感受,通过分析这些记录,提高对自身情绪的敏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 “小焦虑” 问题不容忽视,其特征涉及学习、社交、家庭关系和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维度的综合干预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要提供坚实的情感支持,改善亲子关系;社会则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整合资源共同助力。只有三方协同合作,才能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克服 “小焦虑”,迎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微课制作能力的实施策略. 李宁宁.新教育,2019(13)

[2]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凌贵荣.教育信息技术,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