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思政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刘雷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450007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次提出及要求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进课堂的工作要求 [1],2022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思政课程建设的工作方案,显然通过此方案构建的思政教育体系是为了培养具有坚定爱家、爱国、有理想有担当的、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多变的社会状态中,新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更加需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文化基因,才能担任起实现国家全面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与思政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据了解普遍高校教育存在“重技能轻育人”思想倾向,思政教育面临“理论脱离实际”与“学生参与度低”等现象,高校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如何突破学科壁垒,实现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师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育人目标与思政教育是一致的。教学目标有三方面,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情感价值目标为目的,这与高校教育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艺术教育成果大多是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呈现,设计作品中携带的图像与主题表达内容,不仅能够客观真实的映射出学生的审美性、价值观与社会观,还会通过作品的传播带给社会观众一定的引导性,因此如何更好的传递真善美、宣扬爱国主义、鼓励积极向上这些社会效应的正能量,艺术教育需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同步,精准把握艺术教育学习中的学生正确人格发展方向,二者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是一致的。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下高校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研究与创传承,如本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有“中原民间艺术与创新设计”实践采风课程进行实地艺术探究深入学习,通过观看与触摸艺术作品实物,了解民族艺术文化历史渊源、特色魅力,增强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思政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在课内外要强调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理解重视民族文化价值,学会守护与传承国家民族文化根脉。艺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亦鼓励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思政教育为这一行为保驾护航,强调创新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吻合我国国情需要,最终促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二者共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持续蓄力于民族文化生机活力。

二、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对艺术人才的新期待。在行业用人需求方面:伴随社会大数据及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艺术行业用人需求呈现要求高多样化, 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而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入思政建设,是能够实现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责任感。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引导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有用的社会栋梁;在社会服务发展方面:社会的发展宣传离不开艺术作品的传递方式,正能量这种社会主旋律,需要借助课程思政建设来实现,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在追求艺术独特性的同时不忘社会需求,用艺术作品服务于民。

新时代对艺术教育的新要求。在艺术教育质量方面:在以往的艺术教育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课堂多注重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忽视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如今国家大思政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先行研究课程思政进课堂,进而课程思政融合课程案例的实施促使艺术教育不再是单纯性专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素养的教育的改革,培养有专业有文化有情怀的高素质新时代艺术人才。在艺术教育创新方面:课程思政进入课堂,为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高校教师首先深挖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内容与元素,其次采用情境式、互动式或任务式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不仅积极学习还能够主动探究融合本国社会文化完成艺术作品,提高教学效果。

三、艺术教育思政教育的困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因为全国要求所有教师课程进思政,而大多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如何更加有效融合思政研究时间较短且课程内容案例较多,短时间无法做到深入且透彻,故此造成课程中主要以生硬的讲述为主,文字多理论性强,这种抽象和枯燥的方式很难契合到幸福年代成长的大学生感同身受。新时代的大学生,从成长过程中虽持续接受红色教育,但是毕竟只是停留在听与看的过程中,没有实践就没有感受,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要设置大量实践环节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思政教育因无法实现真实的实践而缺乏真切的理解与感受。在如今媒体开放的时代下,高校与教师皆会借助很多辅助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但是作为专业课堂依然是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导致浸润强度不够,很难发挥其最终相达到的教学效果。

为更加有效认知、理解、践行思政内容,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了课程中,还同时增加各项活动,增加感染力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课堂中,学校举行诸多讲座帮助老师理解思政进课堂的重要性,专家的有效案例引导教师明白该以什么样的内容与角度讲述相关专业融合思政的内容;校园中,学校层面相关部门开展各项活动,比如画展,观影等形式,还有让学生主动创作与表扬相关思政题材的短视频或者歌唱演奏,用他们的视角与喜欢的传播方式传递给身边的同学们,但是因为限定的思政内容,表现出大多学生积极性不强,需要用加分等鼓励形式才能有效开展与实施;教学比赛中,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作品比赛强化思政渗透,学生依然是积极性较差,只能是专业课教师强硬要求参赛内容达到思政实践;社会实践中,学校与学院皆会不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博物馆参观学习,但是仍然以听、看为主,故如何有效思政学习是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四、艺术教育思政建设的策略

改革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深挖思政元素,以本校视觉传达专业装饰与图案设计课程引入思政为例:“年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俗情感。但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年画等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创新不足等困境。课程中开展“绘梦年画·思悟中华”主题思政实践教学活动,非遗文化融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学生查找素材与小组汇报等形式,直观对比传统与现代年画作品,艺术专业学生认识到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当代文化创新的源泉,感受到新时代设计师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过程中更加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艺术教育教师思政育人能力。艺术专业发展及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并不长,教育工作者普遍较为年轻,这势必会导致在思想政治研究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培训,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与指导,提高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思政认识与育人认知。目前本校已经实施导师制,可以不定期与学校会面交流,了解学生在艺术专业及生活中的问题或困难,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忘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身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更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不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具有专业素养及与时俱进,更要具有为人师表、爱学生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怀,感染学生成为综合性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营造艺术学院环境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校园内或者学院教室空间墙面设置艺术思政文化景观,安放雕塑、悬挂作品等,营造浓厚的艺术思政文化氛围,还可以在在艺术学院教学走廊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和思政教育标语,让艺术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思政教育的感染。

五、结论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用独到的思想启迪,让润物细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3]。经文中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通过优化融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路径,以本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装饰与图案设计课程融合思政为例,促进艺术专业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在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模式和方法,持续推动艺术教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匡君、叶敏,转变·互通·创新— 音乐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5:03.

[2] 李静,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J],大众文艺,2025:194~196.

[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