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群众自治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思考
赵鹏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基层治理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层面的工作,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群众、维护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行政命令过多、参与度不足、社会服务功能有限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治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在这个过程中,群众自治机制逐渐成为重要的治理工具之一。群众自治是指基层居民在不依赖行政干预的前提下,直接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它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政府治理的不足,还能激发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尽管群众自治在某些地方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群众参与度低、组织建设薄弱、法律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群众自治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群众自治机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一)增强社会治理的参与性。群众自治机制通过让居民直接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增强了治理的参与性。在过去的基层治理中,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往往导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足,而群众自治机制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的渠道,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这种广泛的参与,基层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能够得到更为真实和精准的反馈,使得治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二)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群众自治可以更加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决策与管理更加贴近民众需求。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群众自治机制能够通过直接反馈和参与,使得基层治理能够在更精细和精准的层面上展开,从而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中,通过群众自治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快速解决问题,避免行政管理中的“纸上谈兵”与实际脱节。
(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通过群众自治机制,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基层治理中的很多问题,如矛盾调解、社会福利分配等,往往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群众自治机制通过让群众参与到矛盾调解、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有助于减少因缺乏沟通与理解而导致的社会不满,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例如,在处理社区内的邻里纠纷时,由居民代表共同参与调解,有助于调动各方力量,通过平等、理性的方式达成共识,从而减少了外部干预的必要。
二、当前基层治理中群众自治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低。尽管在理论上群众自治机制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群众的参与度仍然偏低。许多基层群众对自治工作的认同感不强,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积极性较低,部分原因在于信息闭塞、缺乏组织引导等因素。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长期缺乏自治经验,缺乏对自我管理的认知,导致他们对自治机制的接受程度较低。同时,部分城市社区由于信息不对称,居民对于自治事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参与机会。
(二)自治能力不足。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了群众自治机制,但许多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仍然较弱。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执行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普遍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导致自治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很多基层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自治工作运作不畅。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人员和技术的短缺,很多自治活动只能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有效解决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
(三)法律保障不足。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自治提供了法律框架,但这些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尤其是对群众自治的具体操作与实施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例如,基层组织在某些决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行政干预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群众自治效果大打折扣。在法律上,虽然有相关的自治法规定,但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使得自治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四)社会资源配置不均。基层自治工作的推进,往往受到社会资源配置不均的限制。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资源短缺和公共服务不平衡成为制约群众自治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部分偏远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群众自治的基础条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的基层治理效能仍然有限,自治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完善群众自治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完善群众自治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需要通过立法层面的完善,明确群众自治的权利和职责,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加强法律的保障体系,设立专门的法规和政策,支持基层自治组织的运作,同时明确自治工作中的利益和责任分配。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为基层自治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自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加强对群众自治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让更多群众认识到自己在自治中的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对自治机制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通过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基层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励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制定合理的参与规则,避免“形式化”参与现象的发生。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是完善群众自治机制的关键。通过加强组织的培训与能力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水平,确保自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可以组织培训,帮助基层组织提高协调能力、调解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自治机制的实施。要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的日常管理,确保各项决策和实施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四)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供给。要解决基层治理中的资源不均问题,政府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与公共服务供给,解决群众自治机制中的物质基础问题,确保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效率。
总之,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法律保障、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确保群众自治机制能够在各地顺利推进,为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 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自治机制研究[J]. 公共管理学刊, 2019,34(4): 112-118.
[2] 李丽. 群众自治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探析[J]. 现代社会治理,2021, 17(2): 54-60.
[3] 王伟 . 基层自治与社会稳定 [J]. 中国社会管理 , 2020, 22(3): 45-50.
[4] 张建国 . 基层治理与群众自治机制的互动发展 [J]. 公共政策研究 ,2018, 12(6): 34-41.
作者简介:赵鹏( 1996-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