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郭胜先
阿克苏地区第一中学 843000
引言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重课内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一要求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限,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运动竞赛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育人格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高中仍存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割裂”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侧重技能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多以“自由活动”为主,难以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这种脱节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更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地。因此,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一)政策依据,新课标对“课内外协同”的明确要求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强调“课堂教学要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方法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要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例如,在“运动技能”模块中,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篮球、足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还要指导学生制定课外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篮球社团、班级足球赛等活动,实现“课堂学技能、课外练技能、竞赛用技能”的闭环。这一政策导向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根本依据。
(二)现实需求,解决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脱节,65% 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学的技能不知道如何在课外运用”;二是学生运动参与度低,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趣味性,仅有 30% 的学生能坚持每天锻炼 1 小时;三是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学校的体育馆、操场等设施在课后、周末多处于闲置状态,而学生却面临“想锻炼却没有场地”的困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实现体育教学的高效化与个性化。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教学目标一体化,从“知识技能”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侧重“掌握某项运动技能”,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目标升级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目标聚焦“基础技能传授与方法指导”,如教授跑步的正确姿势、如何制定健身计划;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聚焦“技能巩固与能力拓展”,如组织学生参与校运会、社区健身活动;家庭体育目标聚焦“习惯养成与健康管理”,如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亲子运动,记录每日锻炼情况。通过课堂、课外、家庭三方协同,实现“课堂打基础、课外提能力、家庭养习惯”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课堂 + 课外 + 竞赛”的内容体系
根据新课标“模块化教学”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竞赛模块”,并实现课内外衔接。1. 基础模块:在课堂上完成,涵盖新课标要求的必修内容,如体能训练、基础运动技能(田径、球类、体操等),为学生提供通用的运动方法。2. 拓展模块:在课外完成,由学校体育社团、兴趣小组负责,如篮球社团的战术训练、瑜伽社团的柔韧性练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 竞赛模块:贯穿课内外,课堂上组织小型竞赛(如班级跳绳比赛),课外组织校级联赛(如足球联赛、田径运动会),让学生在竞赛中提升技能、培养团队精神。例如,某高中在“篮球”模块教学中,课堂上教授运球、投篮等基础技能,课外篮球社团开展战术训练,学期末举办校级篮球联赛,实现“课内外内容的无缝衔接”。
(三)组织实施一体化,建立“学校- 教师- 学生- 家庭”协同机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多方协同,具体机制如下:
1. 学校层面:成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领导小组,由体育组、德育处、总务处共同负责,制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如总务处负责课后场地开放管理,德育处负责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考勤与评价。2. 教师层面:体育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者,每位教师负责 1-2 个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定期开展课外辅导(如每周 1次社团训练、每月1 次家庭锻炼指导)。3. 学生层面:建立“学生体育自主管理小组”,由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班级课外体育活动、记录同学锻炼情况,并向教师反馈问题。4. 家庭层面: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发放《家庭体育锻炼指南》,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如周末一起爬山、跑步。(四)评价体系一体化,从“单一结果”到“多元过程”的评价传统体育评价侧重“体能测试成绩”,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多元过程性评价”,包括以下三个维度:1. 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如课堂练习的积极性、技术动作的规范性。2. 课外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外锻炼频率、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如每周锻炼次数、是否参加体育社团、竞赛成绩。3. 家庭评价:由家长评价学生的家庭体育锻炼情况,如是否按时完成锻炼计划、锻炼态度是否认真。评价结果采用“等级 + 评语”的形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如“本学期你积极参加篮球社团,投篮技能有明显提升,希望继续坚持课外锻炼”。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课堂与课外脱节、学生参与度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该模式需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体系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实现课堂、课外、家庭的协同育人;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和体育核心素养,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谭曙辉 , 刘成 . 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前 瞻 [J]. 山 西 师 大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 2008, 23(1):76-78.DOI:10.3969/j.issn.2095-235X.2008.01.025.
[2] 金玉华 , 李小娟 .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索[J]. 教学与管理 : 理论版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