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辨性表达”的指导

作者

王泽贤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 362400

前言:在小学语文教育这一范畴之中,习作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传统的习作教学方法由于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所提出的要求,在此情形之下,“思辨性表达”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过程,注重于对学生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习作过程当中实现深入思考以及有效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当中实施“思辨性表达”的有效指导策略,以便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助力学生在习作中得以表达思考观点,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观察类习作中建立“多角度关联”,奠定思辨基础

观察类习作作为小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习作类型,其乃是培养思辨性表达这样一个起点,然而小学生在进行观察时常常会停滞于“看到什么写什么”这般较为浅显的表层,而思辨性表达实则需要被引导从“单一感知”逐步迈向“关联思考”这一过程。在教学方面,完全可以从“具体事物”这个切入点入手,搭建起那种呈现为“特征—用途—关联”形式的思考支架。例如当要写《校园里的梧桐树》这一习作时,首先要让学生运用五感去详细记录诸如“树皮像裂开的老树皮,摸起来感觉很粗糙”以及“秋天叶子变成黄色,风一吹就如同蝴蝶一般飘飞”这类基础特征,随后接着引导进行关联思考,比如提出“树皮粗糙难道就仅仅只是缺点吗”这样的问题,进而就会有学生发现“粗糙的树皮其实能够帮助小蚂蚁躲避雨水”。又比如提出“黄叶飘落难道仅仅只是让人觉得可惜吗”,在这种引导之下就会有学生联想到“落叶埋入土里之后会变成肥料,到明年春天就可以给树提供养分”。像这样一种呈现出“看似……其实……”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初步的辩证认知过程。

二、用“问题链”驱动叙事类习作,让思辨有层次

在叙事类习作领域之中,学生们常常会陷入那种“按时间顺序去罗列事件”的这般困境里头,而思辨性表达这一方面则迫切需要得到引导,需将“为什么这样”的思考融入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值得一提的是,“问题链”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工具,它能够促使思考从原本单纯的“事件本身”逐渐走向深入探究“事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与情感”。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应当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并且要尽可能地贴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情况。就好比在写《一次难忘的尝试》这一习作之时,可以巧妙地设置三级问题,首先是基础层问题,即“尝试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呢?在整个过程当中哪一个步骤是最为困难的呀?”。其次是关联层问题,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心里头是不是会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声音呢?比如‘放弃’以及‘坚持’这两种声音”。最后是深化层问题,诸如“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其中的一个呢?通过该选择又让自己发现了自身什么样的特点呢?”

三、在想象类习作中融入“合理性判断”,提升思辨深度

想象类习作例如童话以及科幻小故事之类的,虽然表面上看似有着极大的自由空间,然而实际上却必须要做到“合理想象”,其可被视作是思辨性表达方面的隐形训练场。小学生在进行想象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想当然”这样的漏洞,就像写“会飞的书包”之时,仅仅直接写“书包飞起来带着‘我’去学校上学”,却没有思考诸如“书包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飞起来的?在飞行过程中遇到刮风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等问题。思辨性表达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得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加入“合理性判断”这一环节。指导方面可以构建一种“想象—追问—调整”这样的循环模式。例如在写《会说话的文具》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象“文具会说些什么样的话”,就有学生写“铅笔说我能帮你写字’”。在这个时候进行追问:“要是铅笔一直重复说这句话的话,是否会让人感觉它好像并不是真的会说话呢?它是不是也会有‘小情绪’存在呢?比如说在被摔落到地上的时候又会说些什么内容呢?”学生经过调整之后写为:“我不小心把铅笔摔落到地上,笔尖的铅芯断了,笔杆上的漆也掉了一小块。它突然间小声地说道:‘你刚才把我举得那么高,我原本还以为是要带我去看窗外的小鸟,没想到最后却是掉下来——疼死啦!’”如此这般的想象既将童真保留了下来,又融入了“行为—情绪—合理回应”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之中。

总结:总之,借助“思辨性表达”这样的教学策略,其能够让小学生不仅在写作能力方面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在思维提升层面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为他们后续漫长的未来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现状下,这些策略仍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因而无比期待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育工作者们能够深入探索并逐步完善这些策略,进而让学生在习作过程里,得以找寻到蕴含其中的表达乐趣与价值所在,只是这一目标的达成或许面临诸多挑战与未知因素。

参考文献:

[1] 蒋秀云 .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2] 顾丹颖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模式培养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0,(31).

[3] 梅艳 . 语文课堂理性思维的缺失及——以《秋天的雨》同课异构为例[J]. 语文建设 .2020,(02).

[4] 李玉丰,王爱群 . 语文课堂关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视角 [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5).

[5] 康莹莹 . 小学语文中的思辨读写与整本书阅读 [C]//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对接京津——区域辐射 基础教育论文集.[ 出版者不详], 2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