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赋能视角下的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作者

何媛媛 陈汝彦

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2021 年 8 月 1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需要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融人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大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1] 地方非遗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技艺和美的形式,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中,既能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能增强高校学子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在数字化时代,AI 技术能够充分促进非遗文化与课程深度融合,为课程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本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为例,将珠海非遗文化融入课程建设,深入探索 AI 赋能视角下地方非遗文化融入本课程的现实挑战与可行路径。

二、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现实困境

(一)师资“双能力”缺失与AI 工具应用壁垒

实践发现,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首要障碍在于师资队伍的“双能力短板”——即同时缺乏非遗文化专业素养和AI 技术应用能力。[2]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素养偏低”的问题,对地方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技艺特点和传承价值了解有限。同时,教师数字化技能不足,难以有效运用 AI 工具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这种双重能力缺失导致即使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也难以实现非遗教育与 AI 技术的有效融合。

(二)课程“形式融合”与“深度融合”的失衡风险

非遗文化融入课程存在“形式融合而非内容融合”的表浅化问题。学前教育师范生在环境创设时存在“走形式”的现象,如将三灶鹤舞的形象用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而并未注意将其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同时,在学前教育师范生存在 AI 技术缺乏和应用不足的问题。深度融合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选择缺乏灵活性,许多学生简单照搬非遗项目,未能根据幼儿认知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二是融入方式较传统,缺少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仍以讲解、示范等传统方法为主;三是缺乏跨学科整合,未能将非遗元素有机渗透到多元领域教学中。

(三)评价体系“碎片化”与成效量化难题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评价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当前评估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成效量化难,文化传承具有长期性和隐性特点,难以通过传统测验方式即时测量;二是维度单一,教师仅关注作品成果评价,忽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过程体验和情感态度;三是主体局限,评价多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企业和同行等的多主体参与。此外,AI 技术的介入又增加了评价的复杂性,需要同时评估技术适用性、文化传播效果和教育价值等多维指标。

三、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破解师资“双能力”缺失困境,需要构建系统化、持续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这一体系应包含三个层次:文化素养提升、数字技能培训和融合教学实践指导。首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现代文化价值解读”等专题课程,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阐释能力。其次,开展差异化数字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 AI 技术培训课程。最后,建立长效支持机制,包括组建区域非遗教育专家库、开发教师数字资源包、建立线上交流平台等。

(二)推动课程模块深度融合

实现非遗文化与高校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 AI+ 非遗 + 区域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 AI 技术的赋能,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创造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学习环境。课程融合的具体策略包括:一是内容分层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非遗内容,进行环境创设实践。二是技术适配应用,选择适合的 AI 工具,如教育机器人、沉浸式 VR/AR 技术、智能体感设备等。如昆明市东庄小学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瓦当拓印体验,通过“纹路对话历史、色彩编织团结”的实践,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理解。[3] 三是区域活动整合,将非遗元素渗透到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等不同活动区域,实现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全方位的文化浸润。

(三)完善数字化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数字化评价体系是确保非遗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这一体系应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利用 AI 技术实现过程性、多维度、个性化的评估。评价框架包括三个维度: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采用“结果 + 过程”的双重评价模式,全面反映学前教育师范生的非遗学习成效。过程性评价依托AI 技术实现全流程跟踪记录。通过学习日志记录、课堂行为分析、作品成长档案等方式,采集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详细数据。结果性评价则应注重多元表现和实际成效。采用表现性评估方法,通过非遗作品创作、文化展示活动、项目成果汇报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化理解、技艺掌握和创新应用能力。此外,多主体参与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及行业专家评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工 作 的 意 见 [EB/OL].(2021-8-12)[2025-9-1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2] 邢莉莉 , 郭中然 , 付荣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研究 [J] 幼儿教育,2025(Z3).

[3] 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 昆明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日 常教育 [EB/OL].(2025-9-4)[2025-9-12]https://mzzj.yn.gov.cn/html/2025/ difangdongtai_0904/4060560.html.

何媛媛(1998-),女,四川广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陈汝彦(2005-),女,广东清远人,珠海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基金项目:2025 年珠海科技学院 AI 赋能产教融合型课程培育建设项目,课题号:CJRH202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