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作者

叶红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掇刀石小学 448000

一、教学观念革新: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态

“双减”政策的实施倒逼教师重新审视课堂角色定位。传统“满堂灌”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单向输出的局面已难以适应政策要求。现代课堂应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模式,通过创设自主探究空间激发学习内驱力。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意象解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关联,替代传统逐句翻译的讲授方式。这种转变不仅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认知特点,更通过思维碰撞培养其批判性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观念革新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利用 AR技术还原《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场景,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草船借箭》的战争场面,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视听体验。这种沉浸式学习环境有效突破时空限制,使《桂林山水》等写景课文的教学从平面描述升级为立体感知。但需注意技术运用需与教学目标精准匹配,避免陷入“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形式主义窠臼。

教学观念的革新还体现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上。教师应突破“唯分数论”的局限,将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维度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例如,在教授《少年中国说》时,除字词解析外,可组织学生开展“近代中国变革者”主题研究,通过查阅史料、角色扮演等活动,实现语言建构与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机统一。这种立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使课堂成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

二、课堂组织优化:打造动态生成的教学场域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流程管理体系。教师可采用“三阶五步”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微课导学明确学习目标,课中实施“情境导入—问题探究—成果展示”三阶推进,课后设计分层巩固任务。以《将相和》教学为例,课前可推送“战国风云”微课,课中设置“蔺相如是否该避让廉颇”的辩论环节,课后布置“历史人物评价”微写作任务。这种结构化设计既保证教学节奏的紧凑性,又为生成性学习预留空间。

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直接影响思维激活效果。教师应构建“问题链”体系,设置基础认知层、分析综合层、创新评价层三类问题。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可依次提出“课文描述了哪些建筑景观”“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情感”“如果穿越时空你会如何保护文物”等问题,形成由浅入深的思维进阶。同时,通过“等待时间”策略延长学生思考周期,避免“自问自答”的无效互动。

合作学习机制的完善是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关键。教师应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建学习共同体,明确角色分工与评价标准。在《竹节人》教学时,可设置“传统玩具研究员”“文化传承策划师”等角色,要求各组完成“玩具制作指南”“文化价值报告”等成果。通过建立“基础分 + 提高分”的评分体系,既保障全员参与,又激发个体潜能。这种异质分组模式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协作中获得成长。

三、作业设计创新:实现减负增效的精准施策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双减”成效。教师应建立“三维目标”作业体系:基础巩固层聚焦字词句运用,能力提升层侧重阅读策略训练,拓展创新层鼓励跨学科实践。以《落花生》教学为例,基础层可设计“借物喻人”手法仿写,提升层布置“生活中的平凡英雄”主题阅读,创新层开展“校园植物志”调查活动。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不同学力需求,又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担。

作业形式的多元化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可开发“五育融合”型作业,如结合《四季之美》设计“自然观察手账”,融合美术、科学元素;针对《少年闰土》布置“方言童谣收集”任务,渗透地域文化教育。同时,探索“长周期作业”模式,将《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分解为“汉字演变探究”“趣味字谜创编”等阶段性任务,通过持续探究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作业评价机制的革新是保障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建立“过程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双轨体系,采用“星级评定 + 质性反馈”方式。在古诗文背诵评价中,除传统背诵考核外,可增设“诗意画创作”“情境化吟诵”等维度,通过多模态展示评估学习成效。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机制,制定“评价量规”明确评分标准,使评价过程成为反思提升的契机。

四、评价体系完善:构建多维立体的成长档案

教学评价的转型需要突破“唯分数”的单一维度。教师应建立“三维评价”模型:知识技能维度关注语言运用能力,过程方法维度考察学习策略掌握,情感态度维度重视学习动机培养。在口语交际评价中,除语音语调准确性外,还应纳入“倾听质量”“观点创新性”等指标,通过“评价清单”实现量化评估。这种多维评价使教学反馈更具指导价值。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保障客观性的重要举措。教师可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机制,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家庭阅读日志”“学习反思卡”等工具实现信息互通。例如,在习作评价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作文漂流”活动,通过同伴互评提出修改建议,家长则从“情感表达”“生活关联”等角度给予反馈。这种立体化评价网络使学习诊断更为精准。

成长档案的动态管理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教师应建立电子化学习档案,收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样本、测试数据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生成“学习力雷达图”。通过定期比对“识字量增长率”“阅读速度变化”等指标,识别学习障碍点并制定干预方案。这种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使教学调整更具科学依据。

五、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当前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者”“学习设计师”“成长顾问”三重身份。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整合影视资源、学术文献开发课程包,设计“人物关系图谱”“神话意象解码”等学习支架,同时建立“阅读进度追踪表”实施动态指导。这种复合型角色要求教师持续更新专业素养。

技术赋能教学仍面临现实挑战。部分学校存在设备老化、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智慧课堂的全面推广。对此,可通过“区域教育云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开发“轻量化教学工具包”降低技术门槛。例如,利用“讯飞星火”等 AI 工具辅助作文批改,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供即时反馈。这种低成本解决方案为技术普惠提供可能。

未来研究应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构建“教学效率评估模型”,量化分析课堂互动质量、学习投入度等指标;二是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三是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玲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J]. 名师在线 ,2025,11(01):24-26.

[2] 柏 婷 .“ 双 减 ” 政 策 下 小 学 语 文 思 维 课 堂 的 探 究 [J]. 教育 ,2025,(01):7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