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
杨献
412726198410140898
引言
生态修复工程是应对生态环境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举措。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载体,其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工程的成败。在当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关键问题,对于提高生态修复质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在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土地规划管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 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现状
1.1 土地利用现状与生态修复需求的矛盾
在许多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生态修复的目标存在显著偏差。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和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尤其在资源型城市和工矿区表现尤为突出。以矿山开采区域为例,长期的露天开采和地下掘进造成地表裸露、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植被恢复困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现行土地利用结构往往缺乏对生态用地的系统性保障,难以满足生态修复对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的实际需求。在快速城市化区域,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持续挤压林地、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形成生态斑块破碎化、廊道断裂化现象,严重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能力。这种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生态修复成效的关键瓶颈之一,亟需通过优化土地规划管理予以协调和改善。
1.2 土地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推进。多部门职能交叉与权责边界模糊的问题尤为突出,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常引发管理低效与决策冲突。林业、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在土地功能定位、用途管制及保护标准方面各成体系,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导致生态修复区域的空间规划重叠、政策执行偏差。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对生态修复中的土地权属调整、用途转换及生态补偿等关键环节缺乏明确制度安排,致使项目实施中常遭遇法律依据不足、监管缺失等问题。此外,基层土地执法能力薄弱,对违规用地行为缺乏有效制约,进一步削弱了规划的刚性约束力。这种体制性障碍不仅增加了生态修复的制度成本,也降低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效能。
2 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关键问题
2.1 土地权属问题
土地权属的复杂性构成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核心障碍之一。我国土地权属体系涵盖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两种基本形式,并在使用权、经营权等层面呈现出多重分割与交叉配置,致使产权边界模糊、权益主体多元,给生态修复项目的空间落地带来显著挑战。特别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推进生态修复时,涉及农民承包地、林地、草地等权利调整,若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或补偿标准不统一,极易诱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影响工程进度与社会稳定性。即便是国有土地,也存在因历史遗留问题或行政管辖交错而导致的确权困难,不同管理部门或使用单位对土地权益的认知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规划实施的难度。权属不清不仅降低土地利用效率,也削弱生态修复措施的空间连贯性和系统性,亟需通过明晰产权、完善法律框架及建立多元化协商机制加以统筹解决。
2.2 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
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长期效益的关键基础。当前部分生态修复项目在土地规划阶段缺乏系统性的生态学评估和多学科融合论证,未能充分识别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定位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导致规划方案难以适应生态系统恢复的内在需求。例如,在湿地修复实践中,常忽略水文过程对生态功能的主导作用,未将水资源时空分布、水质净化能力及生物栖息地的连续性纳入土地利用布局的核心考量,致使修复后的湿地难以维持稳定的生态功能。同时部分规划未建立基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适应性机制,缺乏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判与弹性应对策略,制约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持续演进能力。科学的土地规划应在充分掌握生态本底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遥感监测、生态模型模拟等手段,构建动态评估与预测体系,提升规划方案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实现生态修复从“短期治理”向“长期功能重建”的转变。
3 解决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的策略
3.1 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规划管理体制是提升生态修复工程效能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等相关部门间的职能衔接与资源整合,推动土地规划管理从分散化向系统化转型。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动态更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响应效率。同时,应加快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的法治基础,推动制定专门适用于生态修复领域的土地利用法规体系,明确不同类型修复项目的用地性质、功能边界及保护要求,细化土地权属调整、用途管制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安排,确保生态修复活动在合法合规框架下有序推进,形成协同治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土地管理体系。
3.2 加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提升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需依托多源数据融合与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精准化、动态化的规划决策体系。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的应用,可实现对区域生态本底、土地利用格局及环境变化趋势的高精度识别与空间分析,为规划提供定量支撑。同时,结合生态模型模拟与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生态系统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响应机制,增强规划的预判能力。在此基础上,应深化对生态过程与功能单元的理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碳汇调节等核心生态功能纳入规划框架,确保土地配置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协同发展。规划方案应设定动态调整机制,在严格控制开发边界的同时,保留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的弹性空间,推动土地利用模式由静态管控向动态优化转变,全面提升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韧性与长期效能。
结语
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现状和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解决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关键。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地规划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J]. 地学前缘 ,2021,28(04):1-13.
[2] 于沣玉 .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的重难点与问题 [J]. 智能城市 ,2021,7(17):114-115.
[3] 李葛 . 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探索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06):67-69.
[4] 王刚 , 田路 . 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 [J]. 长江技术经济 ,2022,6(S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