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视域下区域成人教育供给模式创新
常艳芬
唐山市路南区成人教育学校(唐山路南开放大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被定位于“补充”或“补偿”教育,其供给逻辑往往带有“救济”色彩。政府按户籍或年龄段统一投放资源,学校依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学习者被动接受标准化“学习包”。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人口流动与生涯路径日益多元,这一“单向—标准化”模式暴露出三重错位:价值上偏重技能与文凭,忽视了教育作为公共生活纽带的意义;空间上教育资源与真实场景分离;主体上政府与学校难以回应“谁需要、谁懂行、谁供给”的多元命题。
唐山路南尝试构建“社区 + 企业 + 学校”三位一体机制,突破“政府购买—学校授课”的传统逻辑,使社区成为学习情境的营造者、企业成为学习内容的参与者、学校成为学习支持的赋能者。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区域成人教育如何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协同”。
二、理论视角:从“合作”到“协同—共生”
(一)合作与协同的分野
“合作”基于清晰的分工与权责,而“协同”更强调在共同情境中目标互构、资源互通与身份互嵌。成人教育的学习需求多源于真实生活,因此更需要协同机制:社区将教育融入治理,企业将教育接入生产,学校将知识回馈公众。
(二)“协同—共生”框架
本文借助“共生”理念,将社区、企业、学校视作三类异质而互补的教育主体,通过制度衔接实现能量与价值的循环。具体包括:功能共生,即社区提供情境、企业提供需求、学校提供系统知识;资源共生,实现空间、技术与符号资本的整合与转化;身份共生,使学习者在居民、员工、学生等多重角色间自由切换,教育成为连续生活的桥梁。
三、唐山路南机制的实践探索
该机制从理念上重申“人是目的”,将成人教育视为重建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明确拒绝唯经济或政绩导向的项目。制度上设立三方轮值理事会、共建“学习需求项目池”、推行“学分银行”,实现需求共议、资源共评与成果互认。资源上通过改造闲置空间、推动资本转化,实现物理分散而制度统一的“学习地图”。师资上打破来源单一问题,建立“旋转门”机制,使企业技术骨干、学校教师和社区达人成为共享师资,并获得多元激励。评价上则引入学习叙事、白皮书与居民旁听机制,强调过程性、公共性与参与性。
四、理想类型的提炼:五个维度下的模式创新
(一)理念维度:从“教育扶贫”到“教育共创”
传统供给强调“我给你”,路南机制转向“我们一起生成”;教育目标从“填补知识缺口”升级为“共建公共生活”。
(二)制度维度:从“合同”到“契约”
合同强调法律约束,契约强调价值承诺;三方在章程中写入“可随时以价值冲突为由退出”,反而强化了长期信任。
(三)资源维度:从“共享”到“共生”
共享强调所有权不变、临时借用,共生强调所有权模糊、持续转化;资源在协同体内不断生成新形态,形成“越用越多”的复利效应。
(四)师资维度:从“兼职”到“复业”
兼职强调“主业之外打零工”,复业强调“多重身份互为主业”;技术导师、知识转化者、生活教练在同一学习场中身份流动,打破“专业—业余”二元对立。
(五)评价维度:从“达标”到“叙事”
达标强调可量化、可比较,叙事强调可记忆、可传播;公共学习叙事成为
区域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库”,反哺下一轮学习需求。
五、潜在张力与边界反思
(一)公共性与效率的张力
当公共性被写进章程,可能出现“重过程、轻结果”的浪漫化倾向;一旦企业发现投入产出比过低,可能减少资源注入。协同体需设立“效率观察员”,由第三方高校团队轮值驻点,每年发布“公共效率审计报告”,提醒各方在公共性与效率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二)边界模糊与责任漂移
协同意味着身份流动,但也可能导致“谁负责”的真空。章程中需预设“责任锚点”:涉及安全、法律、伦理的事故,学校负教育主责、企业负生产主责、社区负属地主责,责任不因协同而稀释。
(三)规模扩展与关系稀释
路南目前仍属“城区—街区”尺度,熟人社会特征明显;若复制到更大尺度,可能出现“关系稀释”与“制度超载”。可行的策略是“嵌套式扩展”:以路南为“内核”,向外输出制度界面而非具体项目,允许外部主体在“内核—外围”之间自由进出,形成“半熟人”网络。
六、结语:让教育回到生活
多元协同不是简单的“1+1+1”,而是通过制度界面让社区、企业、学校三种“教育物种”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面向公共生活的成人教育新生态。唐山路南的“三位一体”机制,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却为我们提供了可对话的“参考问题”:
成人教育究竟是为了“把人变成人力”,还是为了“让人回到人”?
当社区、企业、学校不再互为“客户”,而是互为“伙伴”,教育是否就能从“项目”变回“生活”?
这些问题没有终点,只有在不同区域、不同世代、不同情境下持续展开的实践与反思。
让教育回到生活,让学习成为公共生活的日常仪式,或许正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区域成人教育供给模式创新的终极指向。
参考文献:
[1] 祝玲 . 人工智能驱动成人教育管理与学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N]. 重庆科技报 , 2025-08-12 (006). DOI:10.44517/n.cnki.ncqkj.2025.000321
[2] 周磊. AI 大模型赋能成人教育:进展、挑战与对策 [J]. 成人教育,2025, 45 (09): 10-17.
[3] 杨国兴, 沈广斌. 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与路 [J]. 成人教育,2025, 45 (09): 18-22.
作者简介: 常艳芬,1978-2,女,汉族,河北唐山,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本科,唐山路南成人教育学校,讲师,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