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程的应用探究
王倩倩
常州市武进区学府小学 213100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低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认知能力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音乐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因此,本文分析当前小学低段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游戏化教学应用优势,从多方面入手探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低段音乐课程;应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导向,小学音乐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塑造学生情感、丰富学生想象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角色。在小学低段的学生中,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暂,对于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和较强的探究欲望。音乐这门抽象艺术形式对低段学生来说在理解与把握上有一定困难。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开辟了全新的路径。通过设置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情境和把音乐知识巧嵌于游戏环节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参与其中的同时积极探究音乐的秘密,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局面。这一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在玩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对小学低段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的运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教育价值。
一、小学低段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兴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在数字化浪潮下,丰富多元的新兴音乐教学资源不断涌现,如互动式音乐教学软件、虚拟现实音乐体验平台等,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但是,目前很多小学的教学实践都极其有限地使用了这些资源。有的学校虽然装备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但是由于没有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导致教师很难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部分音乐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思维,习惯于依靠教材和常规教具进行教学,忽略新兴资源可以给低段学生提供沉浸式和趣味性的学习体验,错失了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和创造力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新兴资源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二)教师多元音乐素养短板
小学低段学生音乐感知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教师具备多元音乐素养以引导。如今,音乐教师在传统声乐、器乐教学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新兴音乐风格(如电子音乐)等领域知识储备不足。面对课本中所涉及的各国地区的音乐作品,教师们很难对其中的文化内涵,音乐特色做出深刻的分析,仅能做出浅层次的解释。在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探索过程中,由于对新兴音乐风格了解不深,音乐教师不能有效地甄别出适合低段学生学习的音乐,很难做到与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它制约着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不利。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程的应用优势
(一)点燃兴趣引擎,驱动自主探索
小学低段学生好奇心旺盛,游戏化教学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他们对音乐世界的探索之门。传统的音乐课程的形式比较单调,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游戏化教学以节奏拼图和音符接龙为载体,设计了一些别出心裁的音乐游戏来巧妙地在有趣的情境中融入抽象音乐元素。这一新颖的方法能够快速捕捉学生的视线,引起学生强烈的音乐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积极地感受旋律,体会节奏的韵味,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筑就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参与舞台,释放课堂活力
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引入游戏化教学,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参与舞台。低段的学生活泼可爱,传统课堂很难完全满足学生表现欲。游戏化教学,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的游戏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参与游戏的机会。他们在游戏里担任不同角色,尽情展现自我,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氛围顿时燃起,由过去沉闷变为生机勃勃,大大提高了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参与度,使音乐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锻造音乐能力,助力素养进阶
游戏化教学对小学低段学生音乐能力的锻造作用显著。音乐学习涉及音准,节奏和音色辨别的诸多能力。在比赛的场景中,比如音高的模仿比赛,节奏的创编的挑战等,学生们都会在玩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这些技能。与枯燥乏味的练习相比较,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之中,对音准掌握得更加准确,对节奏感知得更加灵敏,音乐创造力被激发出来。长此下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逐渐进阶,从而为今后的音乐学习铺下坚实的路。
三、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程的应用措施
(一)情境模拟游戏法融入音乐感知教学环节
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音乐感知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石。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活泼、有趣的场景感到好奇。借助情境模拟游戏法,抽象音乐元素具象化并挖掘学生音乐感知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贴合音乐内容的场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用直观感受来了解音乐中传递出来的情绪,节奏和旋律等等。该方法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开始音乐感知之旅。
以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来啦》为例,教师可创设 “春日森林音乐会” 的情境。上课之前,教师事先给教室里安排了几棵模拟的花草,放着柔和的鸟鸣声、微风声等,烘托春日森林般的气氛。当播放《小松鼠》(木琴独奏)这首乐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在树林间穿梭。乐曲节奏鲜明生动,教师鼓励学生们通过肢体动作展示小松鼠矫健的身手,比如轻跳快跑等。当教师聆听《小松树》(童声独唱)的时候,他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正在努力成长的小松树,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做出伸展身体、随风摆动的动作,从而感受到歌曲中的坚定和向上的情感。对《小小雨点》一歌,教师在课室前放了几个塑料盆、小树枝等,歌声响起时,教师首先演示用树枝轻敲塑料盆的动作,模拟出雨点下落时发出的响声,再请学生们走上讲台,请学生们自己试着以各种力量和节奏进行敲打,体会雨点的大小,疏密同音乐节奏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表现出来的情绪有更深的感知,大大促进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律动编创游戏法强化节奏训练实践路径
节奏训练是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关键部分。低段的学生活泼可爱,他们自然喜欢肢体动作,表现力强。采用律动编创游戏法可以使学生把抽象的律动变成具体身体动作,加强对律动的认识和掌握。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音乐节奏创作律动,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和节奏感,让他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节奏的理解,它突破了传统节奏训练枯燥乏味的格局,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鼓儿响咚咚》时,教师以歌曲《小鼓响咚咚》为基础开展律动编创游戏。教师首先播放这首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这首歌的节奏特点——愉快而有节奏。随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对小鼓槌(可改用自制纸棒)和一个小塑料桶(模拟小鼓)。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些基础的节奏模式,例如“X X|XX XX|”,然后使用鼓槌在塑料桶上敲击以产生节奏,并搭配相应的身体动作,如敲第一下时双脚并拢轻轻跳一下,敲第二下时双手向上举,敲“XX”时左右脚交替轻轻点地。演示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们在理解歌曲节奏的基础上,配合刚才演示的动作创造自己的律动。有些学生可能在敲节奏的过程中增加摇头晃脑,扭腰之类的动作,教师也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对歌曲《大鼓和小鼓》,教师指导学生分清大鼓、小鼓的不同音色、节奏特点。当教师敲击大鼓的韵律时,学生们会做一些大的身体动作比如张开手臂大摆等;在敲小鼓的韵律中,学生们又会做出轻跺脚板,用手指敲击桌面等小动作。接下来,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按照节奏敲击,而另一组学生则根据这些节奏创作并进行律动表演,两组之间交替进行。通过这款律动编创游戏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和创造的同时节奏训练也得到有效加强。
(三)音符卡片游戏法构建识谱认知教学体系
在小学低段音乐课程中,借助音符卡片游戏法能有效构建识谱认知教学体系。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那些直观而又感兴趣的东西都有好奇心。音符卡片具有可视化和可操作等特点,符合学生在该阶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卡片样式的精心设计和挖掘卡片与课堂互动的各种玩法等方面入手,引发学生对识谱知识进行积极探究。把抽象的音符具象化地呈现在卡片中,使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熟悉音符并逐渐建立识谱的认识,从而为以后音乐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以一年级上册《上学歌》教学为例,教师可准备印有不同音符的卡片,音符对应《上学歌》旋律中的关键音高。上课时,先放《上学歌》的音频,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比较熟悉。然后,教师拿着音符卡片跟着歌哼起来,每唱一个相应的音符就向学生们出示一张卡片,并指导学生们观察音符在卡片上的形状和样子。然后,教师打乱卡片的先后顺序,任意选择一张卡片,请学生们试着哼出与这个音符相对应的《上学歌》片段。为了提高趣味性,可以设置一些小目标,比如学生们连续正确地哼5个音符片段就能得到小小的奖励。此后,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小组,每小组发一组音符卡片,让学生们在小组中相互抽卡,哼着小曲。当学生们对单个音符比较熟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试着利用卡片把《上学歌》中一些简单的旋律结合起来,从两三个音符的简短句子入手,循序渐进地增加音符的个数,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来加深对于音符组合为旋律的认识,加强识谱认知的同时,并在玩耍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节奏变化的快乐,促进音乐学习热情的提高。
(四)角色代入游戏法深化音乐情感表达策略
小学低段学生富有想象力,角色代入游戏法能够充分调动他们这一特质,进而深化音乐情感表达。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角色元素的挖掘,带领学生代入到角色当中,让学生站在角色视角下,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当中包含的感情。通过给予学生角色身份来激发其内在情感共鸣,使其在唱歌或者倾听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情感当中去,从而更加鲜明、真诚的方式来解读音乐,促进音乐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达到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演绎音乐作品的目的。
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劳动最光荣》时,教师以这一单元中多首与劳动相关的歌曲为基础开展角色代入游戏。教师可以先放一放《劳动最光荣》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使学生能初步体会到这首歌欢快活跃的劳动气氛。接着,给学生们介绍了这首歌中描写的劳动场景和人物,比如辛勤劳作的小蜜蜂和忙忙碌碌的小木匠。然后,教师把事先准备的人物头饰拿出来,比如木匠帽和小蜜蜂翅膀的道具,请学生们自己挑选要饰演的人物。学生选好人物之后,教师又播放了歌曲,并指导他们根据所饰演的人物,设想劳动时的行为和情绪。如饰演小木匠的学生,唱《快乐的小木匠》,可以模仿木匠锯木头和钉钉子,体会劳动中的力度和集中;饰演小蜜蜂的学生们在《劳动最光荣》旋律中模仿蜜蜂飞来飞去采蜜汁的神态,感受勤劳奉献的喜悦。当学生经历了人物时,教师就鼓励他们怀着人物的感情唱起歌来,把人物工作时的激情,骄傲融进歌声里,通过声音强弱,节奏快慢的变化,更加形象地抒发了歌中劳动情感,让学生在人物代入游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劳动的内涵,加深音乐作品情感内涵解读,增强音乐情感表达深度和感染力。
(五)互动合作游戏法拓展音乐创编能力培养
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要拓展学生音乐创编能力,可借助互动合作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低段的学生有着活泼可爱,好奇心旺盛等特征,互动合作游戏可以为其创造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互动环节的设计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合作中逐渐形成音乐创编思维。
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好朋友》为例,教师可设计 “音乐故事创编” 游戏。首先播放音乐片段《大白象》和《口哨与小狗》,使学生们听着体会到不同乐曲的韵律,旋律特点。此后,学生们被分为若干组,并给各组发一些和友谊有关的照片,比如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互帮互助。请学生们根据图片内容及刚听过的音乐风格创编音乐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打掌掌》《两只小象》等歌曲旋律与故事剧情相协调?”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组别决定以快乐的《打掌掌》律动展现孩子们共同游戏的快乐场面,有些组别希望以柔美的旋律描绘出好友间温暖的瞬间。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们试着改变这首歌的节奏和速度,或者增加一些合掌,跺脚等简单音效以充实音乐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互动合作的方式完成别开生面的音乐创编工作,从而有效地扩展音乐创编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低段音乐课程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在教育理念更新的今天,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低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游戏化教学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给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有效地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运用不充分和教师多元音乐素养方面的短板。既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释放课堂活力、铸造音乐能力,又可以多维度地丰富教学策略、发展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对游戏化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普及和深化,并不断地探究其中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静,税雪.小学低段音乐游戏设计原则[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09):9-12.
[2]幸欣.音乐游戏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西南大学,2023.
[3]黄冰如.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趣味训练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07):135-137.
[4]邹沁芮.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20.
[5]戴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J].新课程,2020,(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