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情境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薛欢
上海市嘉定区震川中学 2018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建构主义学习亦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游戏情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内在动机,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游戏活动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良性竞争意识。
一、基于游戏情境的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天然具备趣味性与挑战性,为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了生动的载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探究学习,其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内在的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游戏活动通常设置小组合作环节,需要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合理分工,协作互助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例如在小组竞赛类游戏中,为争取集体荣誉,学生会主动分享见解、相互启发,彼此帮助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提升知识内化效率
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情境能高度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更加专注于学习内容。同时,游戏任务的设计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在沉浸式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得以自然高效地达成知识理解、方法掌握与技能的应用。
二、基于游戏情境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契合学生认知发展
游戏情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水平。此阶段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精准定位其“最近发展区”,避免情境过于复杂或抽象,确保学生在可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有效探索与学习。
(二)紧扣教材知识内核
游戏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片面追求游戏的趣味性。应确保游戏中的每个环节都能与教学目标相契合,通过游戏化体验深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基于游戏情境的教学设计实现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作为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在代数式的化简、求值以及解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目标解析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熟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能力目标:在游戏情境中提升观察多项式结构特征的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提升综合运用多种分解方法的能力;
素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机制,增强合作沟通能力与良性竞争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种因式分解方法的灵活应用.
难点:准确识别多项式的结构特征并选择最优的分解方法.
(四)教学片段:卡片组合游戏
1. 游戏规则:
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将班级分为 6 个小组。每组配备记分牌,组内成员每正确解答一题即可为本组赢得一分。课程结束后评选“最佳合作小组”与“最佳个人”。2. 游戏设计
活动1(基础巩固):每组持有写有单项式 x2 3xy -4y2 的四张卡片。任务:请中任选两张卡片相加,构造一个可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并完成因式分解。
活动 2(进阶挑战):在原有四张卡片的基础上增加一张 -8x false 的卡片。任务:任选三张卡片相加,构造一个可因式分解的三项式,并完成因式分解。
活动 3(综合提升):在五张单项式卡片中任选四张相加,构造一个可因式分解的四项式,并完成因式分解。
设计意图说明:
三个活动设计遵循认知规律,由简至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有序回顾两项式、三项式和四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并主动探寻具备可分解特征的多项式结构规律,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小组合作,竞争机制,学生在愉悦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中高效达成复习目标,同步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
活动 1 两项式的因式分解比较简单,学生迅速获得成功体验,有效点燃学习热情。活动 2 因增加 -8x 卡片,“五选三”难度有所增加,学生需仔细甄别所构造的三项式的特征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或十字相乘的结构特征,组内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率先取得成功,并主动去帮助同伴,体现协作精神。活动 3 难度显著增加,“五选四”组合多样且顺序随机,学生需克服常规有序练习的思维定势,深入分析四项式结构特征,符合“二二”还是“三一”分组?在尝试与调整中,学生不断反思失败原因,努力回忆并应用可分解四项式的特征思维深度得到充分锻炼。三个梯度分明的活动,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中,深化了对多项式可分解性特征的理解,巩固了方法体系,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高效落实。
卡片组合游戏后,又设计了“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筛选了一些学生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典型错题,引导学生剖析错误根源,通过交流和研讨,弥补了知识漏洞,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地创新性,一改传统复习课“教师出题——学生解题——教师总结”模式,实现了“学生编题——自主解题——自我反思”模式的转换,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主动回顾因式分解的核心概念与方法,有效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且锻炼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五、总结
基于游戏情境的教学,成功营造了轻松有趣且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态,有效消除了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感、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专注度。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与好胜心。学生在成功时获得愉悦与自信;在挫折中展现出勇于探究、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丹,于国文. 问题引领数学学习:内涵与实践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