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路径

作者

郭子凯

西安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翻译教学绝非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它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重构与传递。在翻译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必然要求,更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宝贵契机。翻译的过程包含理解、表达和变通,因此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也应依托于此三维度。

一、翻译过程与翻译教学

翻译过程与翻译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路径的深度融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翻译教学是以翻译过程为蓝本和目标的逆向解构与正向塑造;翻译过程是翻译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最终目标。

翻译过程通常包含理解、表达、变通三个核心环节,其中变通是指根据翻译活动的具体情境,决定是否通过一些编辑加工,使译文更加符合交际情境或文化语境。理解、表达、变通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忠实、通顺、好用。所谓“忠实”,即译文不违背原文意思,但不见得与原文逐字对应;所谓“通顺”,就是在忠实于原文意思或意图的基础上,按照译入语的写作规范进行翻译;所谓“好用”,就是译文切合翻译场景。[1]

因此,翻译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理解环节达到忠实(信)之标准;在表达环节达到通顺(达)之标准,在变通环节达到好用(切)之标准,而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也应以此为依托。

二、翻译教学中理解环节的思政融入路径

翻译教学中的“理解”环节是思政融入的“前沿阵地”,因为只有深刻、准确、辩证地理解,才能为后续的“表达”与“变通”奠定正确的方向,其融入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文本甄选: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富含思政元素的优质文本作为分析范本,如政府白皮书、中华经典文化著作、反映中国当代成就的新闻报道等,这些文本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国家叙事、文化密码和价值理念。

深度解构:在文本分析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语义,进行深度解构。例如,在理解“共同富裕”时,需剖析其与西方“福利社会”的本质区别;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需探究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和天下观底蕴。

文化对比与价值辨析:通过辨析,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道路、理论的独特性,既能避免无意识地用西方理论来“套解”中国实践,也能为后续寻找更贴切的翻译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其文化辨别力和批判性思维。

立场强化:在理解环节的最终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翻译的社会功能与译者责任。深刻、准确、辨证的理解是维护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第一道关,可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使命感,使其从“为翻译而理解”转变为“为国家而理解”。

三、翻译教学中表达与变通环节的思政融入路径

翻译教学中的“表达”与“变通”环节是将已理解的核心信息用目标语进行输出和重构的关键阶段。此二环节不仅是语言能力的终极体现,更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跨文化再表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输出关口”和“实效检验场”,其主要路径如下。

符合译入语规范,避免翻译腔:就英译汉而言,重点关注结构是否欧化,不欧化的中文是对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坚守,具体如被动句不宜太多、前置定语不宜太长、“的”字不宜太多等。具体到中译英,重点关注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正确、搭配是否得当、主语是否太长、主题句是否太多、译文是否简洁等,[1] 否则中式英语会极大影响国际传播效果。

从低到高打通翻译技巧、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熊兵 [2] 指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故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应为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也就是从文本出发,继而考虑交际情境,最后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举例来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译文为“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DengXiaoping Theor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Three Represents’and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教师在讲解时先要向学生强调在用英语表达政治话语时通常有官方固定译法,继而指出该翻译将读者带向作者,也就是采取了异化策略,将中文中的文化因子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中去,实现了翻译的文化传真。

政治语句的精准表达训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摒弃“简单直译”或“套用西方术语”的惯性思维,强调对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独特性的尊重。通过建立关键词库、对比分析中外媒体报道、学习中央文献翻译范例等方式,训练学生掌握中国核心政治概念的权威表述,从技术上保障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的准确性,从思想上树立捍卫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意识。

文化负载词句的创造性转换:对于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句,表达与变通环节是展现文化自信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避免过度归化或文化流失,鼓励采用“音译 + 注释”、“直译 + 释义”等策略,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力保留中国文化意象。

叙事框架与语气的策略选择: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看到西方媒体如何在翻译中通过选词、句式、情态动词等微妙手段扭曲我方立场。随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即如何用坚定、自信、平和的语言表达中国立场。

参考文献:

[1] 李长栓 . 以“ 信达切” 融通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 [J]. 上海翻译 ,2025,(01):13-18.

[2]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J]. 中国翻译 ,2014,35(03):82-88.

基金项目:陕西省体育局 2025 年常规课题(20251710);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JG-49);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2025JFY-32);“专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2024ZCRH-06);“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西医党政办发 [2024]144 号);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郭子凯,1987.07,男,汉,河北邯郸人,硕土研究生,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