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白内障,点亮心灵之窗
李静
宁夏爱尔眼科医院 750002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架精巧的摄像机,晶状体好比摄像机的镜头,能帮助我们清晰对焦并捕捉外界的图像。但随着白内障的发生,这个“镜头”会逐渐模糊,仿佛有一团“迷雾”萦绕眼前,难以消散。那么,究竟什么是白内障?该如何治疗白内障,给眼睛“拨云见日”,重新清晰看见这个世界?
1 白内障是什么?
对许多人来说,白内障并不陌生,它是临床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在大众认知中,年龄是白内障的主要原因。白内障是由晶状体混浊引发的视力障碍性疾病,通俗来讲,是晶状体出现退行性改变,由透明状态逐渐变得混浊的状态,是一种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的疾病,年龄越大白内障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高。白内障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若父母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子女发病风险会增加,存在一定遗传倾向;高血糖是诱发白内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加速晶状体混浊,加重病情;此外,白内障与近视存在关联,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白内障的年龄通常更早,且更易发生核性白内障。
2 白内障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白内障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类型,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由透明变得混浊;
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或胎儿期发育异常导致,属于先天性疾病,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外伤性白内障:由眼部外伤(如撞击、穿刺伤、化学损伤等)引发,发病机制与其他类型白内障存在明显差异;
代谢性白内障:常与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相关,血糖不稳定导致晶状体代谢异常逐渐变得混浊,部分患者甚至因出现白内障症状就诊时,才被确诊为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并发性白内障:临床较为常见,常与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部疾病相关,眼部这些疾病的发生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3 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
3.1 白内障发病机理研究
正常情况下,眼球内的晶状体晶莹剔透,能清晰折射光线,帮助我们看清外界事物。但随着年龄老化,晶状体蛋白的结构与成分会发生改变,逐渐变得混浊,这便是白内障的核心发病机制。此外,眼部外伤、长期紫外线暴露,以及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等全身性疾病,都会加速晶状体混浊进程。一旦晶状体混浊到一定程度,会阻碍光线正常进入眼内、聚焦于视网膜,进而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3.2 手术治疗的核心原则
白内障手术的核心原理是将眼内混浊的晶状体取出,再植入人工晶状体(IOL)。这就好比更换摄像机中模糊的镜头,使光线能重新精准聚焦于视网膜,从而恢复清晰视野。该手术看似原理简单,实则技术含量极高:术中不仅需精准操作,避免损伤角膜、虹膜、视网膜等眼球其他组织,还需结合患者眼部条件(如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以保障术后视力恢复效果。
4 白内障手术方式的差异
4.1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该术式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白内障手术方法。手术时,医生先在角膜周边制作一个 2-3mm 的微小切口,随后通过超声乳化探头将混浊的晶状体粉碎为细小微粒并吸除,再将折叠状态的人工晶状体通过微小切口植入眼内,人工晶状体在眼内自然展开后,手术即可完成。其核心优势在于利用高频超声振荡将晶体内核粉碎,便于彻底吸除。
显著优点:手术创伤小,术后角膜散光程度轻,视力恢复速度快,多数患者术后次日即可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因创伤小,术后眼部感染风险低,患者接受度高;对眼部组织损伤少,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局限性:超声乳化过程中,高频振荡可能对眼部组织(如角膜内皮细胞)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对于核性白内障患者,术中需使用更高能量的超声波才能粉碎晶状体核,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更高;长时间使用超声波还可能导致眼内组织损伤,增加手术风险。
4.2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术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白内障治疗技术,通过飞秒激光完成角膜切口制作、晶状体前囊膜撕除、晶状体核破碎等关键手术步骤。术前,医生会通过生物测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设备对患者眼部进行精准检查,设定个性化手术参数,术中飞秒激光将严格按照预设程序自动完成操作。飞秒激光具有超短脉冲宽度,能精准切割眼内组织,且对周边组织损伤极小;
显著优点:飞秒激光可实现更精准、规整的角膜切口与囊膜撕除,有效避免人工操作误差,降低术后散光、囊膜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轻,尤其适合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少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眼部条件(如晶状体核硬度、角膜形态)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进一步提升术后视力恢复质量;
局限性:飞秒激光设备造价高昂,手术操作成本高,导致该技术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普及;尽管核心步骤由激光完成,但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操作仍需医生手动完成,对医生操作技巧的要求并未降低;该术式对手术环境与设备维护条件要求高,费用比普通手术高。
4.3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该术式的操作流程为:先沿角膜缘制作一个 6-12mm 的手术切口,通过特殊器械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完整取出,保留晶状体后囊膜,最后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内。手术无需依赖超声乳化设备,主要依靠专用外科器械完成操作,医生会用晶状体圈匙等工具将晶体内核从囊袋中取出,并保留后囊膜以支撑人工晶状体;
显著优点:适用于各类白内障,尤其适合晶状体核硬度高(如Ⅳ~ Ⅴ级核)或合并青光眼、角膜内皮功能不佳等无法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无需使用超声波,避免了超声能量对眼部组织的热损伤;操作流程相对简单,所需设备成本低,可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对医生操作技术的学习门槛较低,易于普及;
局限性:与超声乳化手术相比,手术切口更大,术后角膜散光更明显,视力恢复时间更长;较大的手术切口会增加术后眼部感染风险,且术后护理难度更高;术后需严格做好眼部清洁,防止感染发生。
5 白内障防治措施
尽管白内障的发病原因复杂,但我们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发病风险:首先,做好眼部防护,避免长期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建议佩戴防紫外线遮光眼镜;其次,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同时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指标;此外,避免吸烟饮酒,避免长期服用可能诱发白内障的药物(如非必要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减少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尽管白内障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但只要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治,大部分患者术后都能恢复正常视力。因此,需提高对白内障的认知,重视眼部卫生与健康,若发现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模糊、重影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让我们共同努力,拨开眼前的“迷雾”,重新拥抱清晰、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