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下经济模式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耦合机制探究

作者

闫文 杨毅毅

肥城市牛山林场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 271600

引言

我国曾发布《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明确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 , 达到了兴林富民的目的。林下经济模式凭借森林资源的复合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这一模式中,生态效益关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资源再生能力,经济效益则涉及经营主体的收益与发展动力。二者的耦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 ——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为种植、养殖等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环境与资源,而合理的经济活动所得又能反哺生态维护,避免因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探究这种耦合机制,旨在明晰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打破“生态与经济对立”的认知,推动构建“生态支撑经济、经济保障生态”的长效发展模式,让林下经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耦合表现

1.1 生态保护对经济活动可持续性的支撑作用

生态保护对林下经济活动可持续性的支撑,体现在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及风险缓冲三个层面。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经济活动提供持续的资源基础,如良好的林木生长可保持林下适宜的光照、湿度,为种植作物创造稳定的微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控制病虫害,减少经济作物的损失。环境调节方面,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可降低旱涝灾害对林下养殖的影响,维持土壤肥力,保障种植活动的长期收益。

1.2 经济收益对生态投入的反哺机制

经济收益对生态投入的反哺,通过资金、技术及意识提升等途径实现。经营主体通过林下经济活动获得的收益,可部分用于生态维护,如投入资金进行林木抚育、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直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经济收益的增加还能推动经营主体引入更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如采用生态友好型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在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1.3 二者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协同提升效应

林下经济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协同提升,体现为对森林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化利用。生态保护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避免浪费与破坏,这为经济活动的高效开展划定了科学边界;经济活动则通过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的产出率,如在有限的林下空间实现“林木 + 药材 + 食用菌”的立体种植,既减少土地闲置,又通过作物间的相互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协同还体现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上,经济活动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可经处理成为森林土壤的有机肥,促进林木生长,而林木的枯枝落叶又能为经济作物提供养分,形成资源循环链,使同一资源在生态与经济层面发挥多重价值,实现利用效率的共同提升。

二、驱动林下经济生态与经济效益耦合的关键路径

2.1 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耦合强化路径

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耦合强化路径,通过构建“生产 — 消费 — 废弃物— 再生”的闭环系统,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在生产环节,根据林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种植养殖规模与种类,避免资源过度消耗;消费环节注重产品的绿色加工,减少废弃物产生;废弃物处理环节则将秸秆、菌渣等转化为有机肥或饲料,返回林下生态系统,既降低环境污染,又为生态系统提供养分,同时降低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

2.2 产业链延伸对耦合深度的拓展作用

产业链延伸通过拓展林下经济的价值实现环节,加深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耦合。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如将林下种植的药材进行深加工制成保健品,养殖的禽类进行冷链包装销售,同时结合森林景观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服务业。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益,还能推动经营主体更加注重源头的生态品质,因为高端市场对产品的生态属性要求更高。这种对生态品质的追求会促使经营主体加大生态投入,而生态优势又能成为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核心竞争力,使生态效益通过产业链转化为更持久的经济效益,拓展耦合的深度与广度。

2.3 政策引导下的耦合方向调控路径

政策引导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调控林下经济生态与经济效益耦合的方向,确保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政策可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林下经济活动的禁止与限制区域,避免生态破坏;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经营主体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如对使用有机肥、开展生态修复的主体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的经营主体获得合理回报,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

三、优化林下经济生态与经济效益耦合的策略

3.1 耦合平衡点的动态监测与调整方法

耦合平衡点的动态监测与调整,需建立涵盖生态与经济指标的监测体系,实时跟踪二者的变化关系。监测内容包括森林覆盖率、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指标,以及产值、成本、收益等经济指标,定期分析指标间的匹配度,判断当前耦合状态是否合理。当生态指标下降而经济指标上升时,需适当限制经济活动规模,增加生态投入;当经济指标停滞而生态指标良好时,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

3.2 基于区域特征的耦合模式差异化设计

基于区域特征的耦合模式差异化设计,需根据不同地区的森林类型、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林下经济发展方案。在生态脆弱、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耦合模式应侧重生态保护,适度开展低干扰的经济活动,如林下采集、生态旅游等;在森林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需求迫切的区域,可发展“林木 + 高效经济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严格控制生态影响。

3.3 提升耦合稳定性的风险防控措施

提升耦合稳定性的风险防控,需识别可能破坏生态与经济耦合关系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自然风险方面,如病虫害、极端天气等,可通过加强生态系统监测、构建多样化的种植养殖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市场风险方面,如产品价格波动,可通过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影响;生态风险方面,如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壤退化,需严格执行资源利用限额,建立生态预警机制。

四、结论

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耦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二者通过生态支撑经济、经济反哺生态及资源利用协同提升形成紧密联系。借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及政策引导等路径,可强化这种耦合关系,而动态监测、差异化设计及风险防控策略则能优化耦合效果。这种耦合机制的有效运行,打破了生态与经济对立的传统认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和麟 . 在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中实现双赢——退耕还林对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协同效益研究 [N]. 安徽科技报 ,2025-01-17(012).

[2] 唐军 , 张向阳 , 杨敬恩 . 迭部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J]. 林业科技通讯 ,2022,(09):58-61.

[3] 曹裕松 , 胡春琴 , 苏启陶 , 等 . 生态学视野下的林下经济 [J]. 广西林业科学 ,2022,51(01):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