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南昌地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钟慈薇

南昌理工学院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更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关键要素。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具有深厚的地方手工艺传统,其工艺美术涵盖青花瓷绘、漆器雕刻、剪纸艺术、仿景泰蓝制作等多个门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征。这些工艺品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更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深厚的民间智慧与审美精神。当前,面对城市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大众审美的转变,南昌传统工艺美术面临传承乏力、市场萎缩、创新不足等问题,部分技艺甚至濒临失传。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从南昌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时代挑战、融合路径、产业转型和治理机制五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多维策略,旨在推动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时代创新,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助力区域高质量文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南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发展

引言

传统工艺美术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技艺成果,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空间,是民间智慧与美学体系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见证了地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历史变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被重新赋予历史价值和现实功能,地方工艺正逐步从“非遗保护”走向“文化激活”。南昌作为赣文化的核心城市,拥有种类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形态,但当前面临年轻一代传承意愿弱化、市场链条缺失、创意转化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部分传统手工艺项目正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研究南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代化路径具有现实启发价值。将传统工艺纳入现代教育、科技、产业与城市文化体系,成为当前文化治理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可持续传承的关键命题。

南昌传统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根脉

(一)技艺体系的类型多样与美学特征鲜明

南昌传统工艺种类繁多,覆盖陶瓷、木雕、剪纸、漆艺、石刻等多个门类,形成以手工制作、图纹寓意和民俗内涵为核心的技艺体系。每类工艺不仅在造型结构上体现地域特色,在题材选择、色彩搭配与材料使用上也蕴含地方审美基因。这些工艺作品通常以自然图腾、历史人物、民俗场景为题材,富有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不仅具有视觉审美价值,更传递着人文精神与历史记忆,构成南昌传统工艺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形象表达。

(二)传统工艺与民间生活的共生关系

传统工艺在南昌的民间节日、庙会活动、婚丧礼仪中具有强烈的功能性与仪式性,剪纸用于装饰与祈福,木雕用于宗祠建设与门楣装饰,形成工艺技艺与生活文化深度融合的传统格局。在农村家庭中,红纸窗花与屋檐瓦当传递着代际祝福与民俗信仰,漆器家具则在红白喜事中承载着吉祥与庄重的仪式寓意。南昌地区还保留了“传艺上门”“手工进庙”等习俗,工艺师傅不仅是手艺人,更是社区精神文化的重要传递者。工艺活动融入民间社交、宗教礼制与社区组织结构,使传统工艺成为维系社会关系、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即便在现代城市社区中,部分传统装饰符号依旧出现在节庆氛围布置和公共视觉中,反映了传统工艺对日常生活的持续渗透和文化认同的稳定支撑。

(三)手工技艺中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延续

工艺作品往往承载着南昌地区的乡土情感与家族记忆,是家族礼制、信仰表达与伦理规范的物化表现。传统手艺不仅是手的劳动,更是心的传承,是代际认同感的重要来源。许多家庭会保留祖传器物作为家族历史的象征,其中包含的不仅是使用功能,更是一种身份的证明与血脉的延续。正是通过这些具有代际意义的工艺物件,人们得以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找到精神归属,延续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觉。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工艺的功能转型需求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审美主流变迁

伴随城市建设和居住形态变化,传统工艺在家居生活中逐渐式微。现代消费者更青睐简洁设计、功能集成与时尚风格,传统工艺品的装饰性与象征性功能不断被边缘化。在城市住宅空间中,现代人更倾向于选择工业量产、易于维护的装饰品,而手工艺品因造型复杂、材质厚重与风格强烈而常被排斥。此外,传统工艺的造型语言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审美断层,消费者对传统元素的接受度越来越依赖其在“设计再加工”中的转译能力。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同时完成形态转型,成为传统工艺必须应对的市场命题。

(二)社会结构变化对传承方式的冲击

过去依靠“师徒制”传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节奏快速、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社会环境。青年群体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型、收入稳定的职业路径,对从事传统手艺缺乏兴趣与信心。与此同时,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家族传承”这一隐性机制逐步瓦解,传统手艺在代际之间出现空档。此外,职业教育体系中对工艺美术类技艺的设置普遍较少,技能训练与文化涵养未能有效结合,导致传统工艺人才断档、产业接续困难。传承方式的断裂也造成了传统工艺语境与当代社会需求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许多技艺虽被“申遗”却无法“生根”。

(三)政策语境下文化认同的现代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化复兴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持与话语空间。传统工艺需要在国家文化战略中重新定位其文化功能与社会角色,助力形成多元共生的现代文化生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与传统工艺振兴相关的政策文件,“非遗进校园”“工艺振兴计划”“文创产业扶持”等项目持续推进,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注入制度红利。但与此同时,政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技艺不仅要“保留形”,更要“活化魂”,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与公众的再认同。因此,传统工艺的现代建构不仅是形式更新的问题,更是社会对文化价值体系重新解读与主动参与的问题,其背后是对国家文化认同的现实建构逻辑。

三、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传承障碍

(一)传承人群断层严重,技艺濒危状态频发

受限于收入不稳定、职业认同度低等问题,传统工艺的年轻接班人越来越少,部分技艺面临“失传边缘”,多数非遗项目依赖年迈艺人独自维系。一些民间工艺如剪纸、草编、漆器装饰等因缺乏制度性培养机制与职业发展空间,难以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其中。老艺人往往面临“技艺无处传”“一技带不动一代人”的尴尬境况。即便有传承意愿者,也常常因为缺乏市场保障与政策支持而中途放弃,形成“有文化无载体,有技艺无人承”的普遍难题。传承人群结构的不稳定也使得技艺的连续性、系统性难以维持,导致许多传统技艺出现知识断裂和工艺变形。

(二)市场体系滞后导致产销脱节

传统工艺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和现代营销手段,产品主要依赖地方展会和游客零散购买,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导致从业者积极性不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差。在缺乏系统性市场导向的背景下,多数传统工艺品仍停留在“作品—展览—售卖”的静态路径,难以对接当前消费者“审美+功能+文化体验”的多维需求。同时,线上销售能力不足、产品设计缺乏年轻化、社交媒体营销滞后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产品知名度低、复购率差、市场反馈慢,进一步挤压了工艺产业的生存空间。地方工艺从业者多数分散经营,缺少专业策展、内容包装与营销推广人才,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与产业联盟。

(三)教学与教育体系支持缺乏系统化

传统工艺美术未能有效融入地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缺少专业课程设计、系统教材建设与人才成长路径规划,教育缺位进一步加剧传承危机。在当前的教育结构中,工艺课程常被边缘化,或流于兴趣活动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教学与实操指导。职业院校中设置的“工艺设计”往往偏向现代视觉艺术,对传统工艺的工序流程、文化语义与材料认知重视不够。而高等教育阶段则更聚焦设计理论与艺术创作,对传统手工艺的传习逻辑与工匠精神缺乏深度教学。此外,专业教师匮乏、教学资源落后、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使得传统工艺教育缺乏持续推动力,难以支撑长期的人才梯队建设。

四、推动南昌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融合创新路径

(一)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的传播方式转型

利用AR/VR、三维建模、短视频与直播平台,将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以沉浸式形式呈现,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参与感与理解力。近年来,数字媒介的兴起为传统工艺“破圈”提供了现实通道,通过互动视频、动态建模和沉浸体验等技术手段,传统工艺的操作逻辑与精神内涵得以在多感官环境中传播。例如,借助虚拟展馆和数字工坊,让观众通过点击交互了解雕刻工艺流程,或模拟手工剪纸动作,在虚拟平台“体验技艺”。此外,通过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非遗讲解”模式,不仅提升了曝光度,还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话题在主流舆论中的二次传播。进一步来看,技术还可以辅助建立数字化技艺档案,对技法流程、工具使用和艺术语义进行系统记录,提升工艺传承的可复制性和教学标准化程度。

(二)创意设计引导传统技艺的产品转化

借助现代设计理念与市场导向,将传统纹样、工艺技法与当代产品需求结合,开发文创商品、现代家居、装饰艺术等融合型产品,拓展工艺应用场景与消费人群。南昌本地工艺如仿景泰蓝、木雕、漆器等元素可通过图案提炼与材料再造,广泛应用于手机壳、包袋、文具、家具表面等载体,不仅提升了使用频率,也赋予产品文化辨识度。引入“用户参与式设计”思维,通过众筹平台、定制化服务等形式激发消费者参与感,实现从“匠人创作”向“消费者共创”的转型。同时,应重视色彩心理、功能创新与材质升级,使传统元素在现代审美语境中保持吸引力与时尚感,真正实现“旧技艺+新设计”的融合进化。此外,应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插画、交互装置、新媒体艺术等形式跨界融合,拓展其在展览、互动娱乐、沉浸营销等领域的运用边界。

(三)建立“非遗+教育”多元传播机制

在高校和中小学设置传统工艺课程,邀请工艺师驻校授课,设立“非遗工坊”与“传习基地”,将体验式教学与素养教育融合,打造校内外协同传承的新机制。通过设置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同学段接触剪纸、泥塑、漆艺等传统技艺,不仅提升动手能力,更增强文化理解力和民族认同感。在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中开设传统工艺专题课程,鼓励学生以课题研究或创意设计形式介入非遗资源,推动“项目式学习”与“工坊式实践”结合。同时,校外建立社区技艺中心与博物馆互动课堂,形成覆盖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三维传播网络,实现非遗文化的广覆盖、多频次、深体验式育人。还可探索“线上云课堂+线下体验营”并行教学模式,让更多城乡学校共享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公平性与普及率。

五、打造可持续的地方工艺美术治理体系

(一)构建多层级政策支持框架

地方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从资金补助、场地保障、市场准入、展销渠道等方面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制度性支持,激励创作、保障生产。在现有非遗保护政策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化工艺美术的分类资助机制,区分日常生产型与研究保护型项目,设立长期扶持计划。同时,要推动将传统工艺纳入城乡规划与文化发展专项中,在文化街区、旅游景区设置非遗展示空间,提供减免租金、税收优惠等配套措施。各级文化部门应联动财政、市场监管、教育等系统,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落地的多级治理格局,真正实现政策从“文件落地”到“资金到账”的转化效率。与此同时,应建立专项评估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定期审查政策效果,推动扶持计划与实际传承绩效精准对接,形成动态优化的良性机制。

(二)搭建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

整合本地高校、行业协会、工艺师协会资源,搭建集材料研发、工艺优化、品牌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链有序过渡。南昌作为高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应发挥高校在科研、人才、推广方面的优势,推动非遗项目与科研项目联动,围绕原材料改良、环保工艺替代、智能设备辅助等方向开展创新实践。同时,应设立工艺美术孵化中心,邀请企业参与设计与市场调研,推动“手艺—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协同创新。通过开展工艺主题论坛、设计竞赛、行业沙龙等形式,不断激发平台活力,吸引年轻力量加入传统工艺创新实践中,推动其由“个体传承”走向“系统发展”。此外,平台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建立可开放共享的数据库和图像库,服务创作者、研究者与公众的不同需求,提升产业协同效能。

(三)推动“工艺+文旅”联动发展机制

将南昌传统工艺嵌入城市文旅品牌体系中,设立工艺主题街区、体验工坊、非遗研学课程,形成集文化体验、技艺展示、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文旅融合不仅能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市场渠道,更为工艺传承提供了活态传播平台。应在重点景区设立“非遗互动驿站”,让游客通过体验式消费了解工艺制作流程、技艺故事与文化内涵。同时可将传统工艺纳入“夜经济”与“节庆经济”中,举办“工艺夜市”“手艺节”等活动,拉近传统工艺与公众的情感距离。依托文旅企业的营销网络和数字传播力,扩大南昌工艺品牌影响力,形成具有城市文化标识的特色文旅名片,实现工艺传承与城市形象同步跃升。此外,还可开展“文旅+高校+社群”跨界运营,推动研学旅游、亲子手作、创意市集等多元形式落地,扩大用户参与广度与文化体验深度。

结论

传统工艺美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既是文化传承的根脉,也是未来文化创新的资源库。南昌作为赣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其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仅关乎地方文化命脉,也映射出整个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态度与治理智慧。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于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制度”四维协同,在价值观引导、内容转化、政策机制与社会参与等层面形成合力。南昌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构建从技艺保存到产业转化、从人才培养到公众传播的系统工程,使传统文化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获得新的活力。未来应持续推进工艺美术的公共化建设与产业生态培育,推动非遗文化向教育体系、旅游产业、数字空间等多领域深度渗透,使传统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地方发展的文化资本和创新动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南昌经验”,塑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文化现代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叶涓涓. 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J].中国民族博览,2023,(23):184-186.

[2]齐兴龙. 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研究[J].大观(论坛),2023,(10):114-116.

[3]王博弥.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艺术大观,2023,(21):70-72.

课题信息:2024年度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S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