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改造电梯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胡竹林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430000
引言
电梯作为现代城市高层建筑中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日常出行便利与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国和使用国,但老旧电梯普遍存在部件磨损严重、核心技术落后、安全配置缺失等问题,不仅导致运行效率低下、故障频发,更潜藏着诸如“困人、坠梯、剪切”等严重安全事故的巨大风险。本研究将聚焦于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通过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安全隐患,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1 老旧电梯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
1.1 设备老化导致的性能下降
设备老化是老旧电梯最直观、最普遍的问题,会导致的性能下降,主要体现在机械与电气两个层面。在机械系统方面,长期的运行摩擦和环境影响导致关键部件严重磨损与材料疲劳,例如,作为动力核心的曳引机,其曳引轮绳槽的磨损会削弱曳引能力,严重时可引发钢丝绳打滑,造成轿厢非正常升降;承载轿厢的钢丝绳也会因反复弯曲、拉伸而出现断丝、锈蚀,导致承载力下降,潜藏断裂风险。电气系统的老化同样致命,控制柜内的接触器、继电器等元器件经过长年累月的频繁通断,其触点易发生粘连或烧蚀,导致指令失灵或误动作;电线电缆的绝缘层会因高温、潮湿等环境因素而老化变脆,极易破损并造成短路、漏电,甚至引发电气火灾。
1.2 技术落后带来的安全风险
技术上的“代差”是老旧电梯更深层次的安全短板,其控制技术和安全标准与现行国家规范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技术落后体现在陈旧的控制系统上,早期电梯多采用继电器或简单 PLC 控制,搭配交流双速驱动,不仅导致启停过程顿挫感强烈、乘坐舒适性差、能耗巨大,缺乏精准的速度与位置反馈机制,一旦发生故障,难以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最新的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许多现代电梯标配的关键安全装置在老旧电梯上普遍缺失,例如,能有效防止剪切事故的“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UCMP)”,以及相比老式单点安全触板能提供整个门区域保护、防止夹人的非接触式光幕门保护装置。
1.3 频繁故障影响使用体验
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的共同作用,会直接导致电梯故障率急剧攀升,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使用和心理感受。其中,因门锁回路瞬时断开、安全回路误报或控制系统失灵等原因引发的困人故障最为常见,虽然这本身是一种安全保护状态,但其频繁发生会给乘客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慌与生活不便。同样高发的还有平层不准问题,即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存在高度差,极易绊倒出入的乘客,对老人和儿童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开关门异响、运行中剧烈抖动、按钮失灵、楼层显示错误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2 电梯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方案
2.1 更新控制系统与技术升级
需要将落后的继电器或简单 PLC 控制系统,全面更换为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的微机控制系统,其模块化设计、快速精确的指令处理与实时全面的运行监控能力,能够精确记录故障信息,从而极大地方便后续维修排查,缩短故障修复时间。与此同时,驱动系统应从能耗高、舒适性差的交流双速技术升级为VVVF(变频变压调速)驱动技术。VVVF 系统通过精确控制电机,能绘制出一条完美的“S”型速度曲线,使电梯启停和运行过程极为平稳顺畅,彻底消除顿挫感,实现乘坐舒适度的质的飞跃,并能节约 30% 以上的电能。通过微机控制与 VVVF 驱动的同步升级,电梯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性及节能效率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2.2 更换老旧部件与提升安全性能
对已经老化、磨损或不符合现行安全标准的关键机械与安全部件进行彻底更换,是提升安全性能的必然要求。需要更换核心动力组件,例如将磨损严重的曳引机升级为技术更先进、高效静音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从根源上解决漏油污染与噪音问题,并同步更换达到报废标准的钢丝绳、导靴等部件。必须依据现行国家安全规范,增设或升级核心安全保护装置:如加装可有效防止剪切事故的“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UCMP)”;将机械式安全触板升级为能提供全方位保护的非接触式红外光幕;并严格更换或校验限速器 - 安全钳联动系统,确保其在超速时能可靠动作。
2.3 节能环保改造与智能化应用
在节能环保方面,引入能量再生技术是关键举措,该技术能将电梯在满载下行或空载上行时产生的多余电能收集并回馈给电网,供楼内其他设备使用,可实现 20%-40% 的节能效果,经济与环保效益俱佳。而在智能化应用层面,物联网(IoT)技术的融合是核心趋势。通过为电梯加装数据采集终端,可实现对运行状态的 24 小时远程监控,便于维保与管理方实时掌握运行参数、故障报警及维保记录。系统能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预测性维护,即在部件发生故障前预判其健康状况并发出预警,从而将传统的“故障后维修”革命性地转变为“故障前预防”,极大提升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3 改造后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体系
改造后的电梯因技术更先进、结构更复杂,对维保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必须摒弃过去“重使用、轻保养”的观念,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维保体系。要求使用单位在选择维保方时,不应仅以价格为唯一标准,而必须综合考察其技术实力、人员配置、备件储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通过签订权责明确的维保合同来详细规定维保的周期、项目与标准。在此基础上,应推行标准化、透明化的维保流程,要求维保单位严格遵循国家规范与制造商要求制定详细计划,确保每次维保都有详实记录并经管理方确认,尤其应推广利用手机APP 等信息化手段记录过程、上传数据的“无纸化维保”,以保障工作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为实现长效管理,还必须从改造完成之日起就为每台电梯建立起贯穿其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技术档案,这份包含改造方案、图纸、部件清单、历次维保与检验报告、故障修理记录的“健康履历”,将为日后的管理、维修及再次评估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3.2 加强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
由于“人”的因素是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电梯安全不仅涉及设备与维保人员,更与管理人员和广大乘客息息相关。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要求物业安全管理员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以掌握基本原理、巡查要点及应急流程,确保其具备履职能力,同时维保人员也应持续进行技术更新培训以熟练掌握新技术;另一方面则要广泛普及乘客安全乘梯知识,通过张贴须知、社区宣传、举办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向居民普及正确的乘梯方法与应急知识,如告诫其切勿在轿厢内打闹或强行阻门,并指导其在被困时保持镇静、正确求救,杜绝自行扒门等危险行为。
3.3 实施定期检测与评估机制
除了法定的年度检验,还应建立多层次的检测与评估机制,对改造后的电梯进行持续的“健康监测”。先要求坚持日常巡查制度,由电梯安全管理员每日对轿厢内照明、通风、按钮、对讲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的异响、异味、振动、平层精度等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到发现问题立即通知维保单位处理且做好记录。此外,还应引入第三方安全风险评估,在电梯改造完成运行一段时间后(如3-5年),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
4 结语
综上所述,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消除存量风险、保障公共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剖析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入手,提出了一套集控制系统升级、关键部件更换和智能化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1] 施洪明 . 老旧电梯检测检验难点及针对性解决策略 [J]. 大众标准化 ,2025,(12):178-180.
[2] 张斌 . 老旧小区电梯更新工作的难点和检验重点 [J]. 大众标准化 ,2025,(09):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