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干扰机制研究
班凤宇
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检验科 131300
一、引言
在临床检验中,准确测定心肌标志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标本质量不佳,尤其是溶血现象,常常给检测结果带来严重的干扰。溶血时释放出的大量血红蛋白成为影响心肌标志物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1]。尽管血红蛋白与心肌标志物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化学反应,但它却能通过多种间接方式干扰检测结果,导致临床误判。因此,深入研究溶血过程中血红蛋白对心肌标志物的干扰机制,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当前医学检验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血红蛋白与心肌标志物的“反应”本质是间接干扰
心肌标志物如 cTnI、cTnT、Myoglobin 等与血红蛋白在结构上缺乏特异性结合位点,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像抗原 - 抗体那样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这一特性决定了血红蛋白对心肌标志物的影响并非基于直接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而是通过其他更为复杂的途径实现的。
在溶血过程中,血红蛋白虽不与心肌标志物发生直接化学反应,却通过多重复杂机制间接干扰检测结果。其核心在于血红蛋白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溶血释放的其他成分共同作用,导致检测系统出现偏差。例如,血红蛋白在414nm 和 540nm 波长处具有强吸收峰,当采用比色法或荧光法进行即时检验时,这种光学特性会遮蔽目标分子的真实信号,使得肌钙蛋白等标志物的测定值低。同时,红细胞破裂后释放的蛋白酶如calpain 可特异性水解肌钙蛋白I 的结构,造成其浓度假性下降,进一步加剧结果失真 [2]。此外,血红蛋白自带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会在化学发光检测中与底物竞争反应,产生非特异性信号叠加,可能使肌钙蛋白呈现波动。溶血引起的血清基质改变也不容忽视——离子强度、pH 值及代谢产物的变化会影响抗原抗体结合效率,对所有基于免疫分析的方法构成潜在威胁。
三、关键心肌标志物受干扰的具体表现
(一)肌钙蛋白(cTnI/cTnT)
肌钙蛋白检测存在假性变化情况。一方面有假性降低风险,红细胞释放的calpain 会特异性作用于 cTnI 的稳定结构区域,使其降解,导致血液中可检测的 cTnI 含量减少;游离血红素还能阻断抗体结合位点,尤其在双抗体夹心法中,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另一方面,存在少数假性升高情况,在某些条件下,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会在化学发光检测中产生非特异性信号,让肌钙蛋白检测值看似升高,实则为虚假的高值。
(二)肌红蛋白(Myoglobin)
由于红细胞内含大量肌红蛋白(浓度是血浆的 3 倍),一旦发生溶血,这些肌红蛋白就会直接释放入血浆,导致检测值显著假性升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升高并不能真实反映心肌的损伤情况。
(三)CK - MB
免疫检测 CK - MB 时,不同方法受溶血影响不同。活性检测法中,红细胞释放的腺苷酸激酶(AK)会干扰,因其可能被误判为 CK - MB,使结果假性升高。质量检测法相对受影响小,但严重溶血时,也可能因基质效应出现一定偏差。
四、血红蛋白的“主动破坏”行为
溶血时,血红蛋白并非只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并引发连锁反应。它首先会释放游离血红素,血红素作为强效催化剂,能催化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具强氧化性的活性氧,破坏肌钙蛋白结构,影响其功能与稳定性。
五、实验室与临床的应对策略
在实验室检测环节,为应对溶血问题,首先要选择抗干扰的检测方法。不同检测方法对溶血的抵抗能力差异明显。电化学发光法(ECLIA)基质效应低,受光学干扰小,像罗氏 cTnT 检测就采用此法,抗溶血能力较强;而 POCT(荧光层析)易受血红蛋白吸光度干扰,使用时需格外谨慎,其抗溶血能力较弱。
对于轻度溶血的情况,可降低血红蛋白对检测的干扰,把样本稀释,用生理盐水稀释血红蛋白浓度,但此方法会稀释目标标志物,后续需做校正计算。另外是添加抑制剂,某些试剂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如 aprotinin,能够减少肌钙蛋白降解,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在临床实践中,标本采集是预防溶血的关键一步。采血时应使用大口径针头,同时避免暴力混匀血液样本,从源头上防止溶血的发生,因为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是保证后续检测结果准确的基础。
结果解读环节也至关重要。若在临床检测中遇到肌红蛋白升高但患者没有胸痛症状,或者肌钙蛋白数值偏低而心电图显示异常这两种情况,需高度警惕溶血的可能性 [3]。一旦出现上述状况,应立即核查溶血情况,排除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对于中重度溶血的标本,尤其是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等紧急情况下,必须重新采集合格标本进行检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讨论
溶血干扰心肌标志物检测,过程复杂且多因素参与。血红蛋白通过光学干扰等多种途径间接影响结果,致其假性升降,影响临床判断与治疗决策。为此,实验室要强化溶血标本管理,采用合适方法与质控措施;临床医生解读结果需考虑溶血因素,必要时复查或综合评估。未来可探索更有效的抗干扰技术,提升检测准确性。
七、结论
综上所述,溶血过程中血红蛋白虽不与心肌标志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但通过物理遮蔽、酶解破坏、信号干扰等多种方式间接导致检测结果失真。实验室可通过选择抗干扰检测方法和采取补救措施等方式来规避干扰[4]。临床实践中,正确的标本采集、谨慎的结果解读以及必要的复查原则是确保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到溶血对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惠娟 , 崔英 , 李循 , 等 . 预防婴幼儿外周静脉血标本溶血最佳实践的障碍因素分析 [J]. 护理与康复 ,2025,24(07):19-24.
[2] 崔亚利 , 杨延敏 , 陈永传 , 等 .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溶血对肝肾功能、血脂和心肌标志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9(17):117-120.
[3] 谢滕滕 . 血液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中肝功能、心肌酶、电解质及血脂等检测结果的影响 [J]. 名医 ,2024,(24):15-17.
[4] 秦倩倩 , 葛红卫 , 张婧 , 等 . 标本溶血对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 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 [J]. 中国输血杂志 ,2024,37(04):4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