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东北秧歌的活态传承与当代发展路径研究
严崇坤 李林莹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以独特的舞蹈动作、欢快的音乐节奏和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北秧歌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从最初的田间地头自娱自乐,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艺术。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东北秧歌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其活态传承与当代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起源传说
东北秧歌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与农耕祭祀密切相关。在古代,东北地区的农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会在特定的时节举行祭祀仪式,在仪式中融入一些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这些动作和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东北秧歌的雏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东北秧歌起源于劳动生活,农民在插秧、耕田等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节奏的步伐和身体摆动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些动作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了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元素。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东北秧歌与古代的军事活动有关,古代军队在训练或出征前可能会有一些类似于秧歌的队列行进和舞蹈动作,以鼓舞士气、展示军威,后来这些动作流传到民间,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扭秧歌。
(二)历史发展脉络
东北秧歌历史悠久,在清朝初期已具雏形。康熙年间,东北秧歌逐渐发展为节庆活动,最初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后演变为节庆社交的重要载体。在清朝末年,随着满洲的崛起,东北秧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曲目不仅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也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20 世纪初,东北秧歌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都得到了丰富和创新,融入了更多的城市文化元素,以适应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秧歌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广。20 世纪 50 年代,东北秧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传承和发扬。这一时期,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出现了许多专业的秧歌表演团体和优秀的秧歌作品。进入 21 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秧歌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长春、沈阳等城市,东北秧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更多关注,但同时也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冲击。
二、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
(一)舞蹈动作特点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核心特点可概括为“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稳”体现了舞蹈动作的扎实和稳健,舞者在表演时步伐沉稳,身体重心控制得当;“浪”则突出了舞蹈的活泼与俏皮,通过扭腰、摆胯、甩肩等动作,展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梗”强调动作的干脆利落,有明显的停顿和节奏感;“翘”则表现在舞者的脚部动作上,脚尖微微翘起,增添了舞蹈的轻盈感和俏皮感。
(二)音乐风格
东北秧歌的音乐风格欢快活泼,节奏感强,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主要由唢呐曲牌和锣鼓经组成,唢呐的高亢嘹亮与锣鼓的热烈欢快相互配合,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东北秧歌的音乐多采用民间曲调,这些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例如《句句双》《满堂红》等曲牌,旋律简洁明快,节奏鲜明,深受人们喜爱。
在演奏过程中,唢呐手通过不同的吹奏技巧,如滑音、颤音、吐音等,使音乐更加富有变化和表现力。锣鼓的节奏变化多样,通过不同的鼓点组合,如“急急风”“慢长锤”“流水板”等,来配合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情绪变化。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舞者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进行表演,音乐的起伏变化引导着舞蹈动作的强弱、快慢,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东北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角色与服饰
东北秧歌的角色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表演特点。常见的角色有“头跷”“二跷”“老㧟”“傻柱子”“丑婆”等。“头跷”通常为男性,是秧歌队伍的领舞者,其动作矫健有力,技艺高超,负责引领整个秧歌队伍的节奏和动作变化;“二跷”也是男性角色,动作相对灵活,与“头跷”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老㧟”一般由女性扮演,动作夸张幽默,手持烟袋,通过扭、摆、逗等动作,展现出诙谐风趣的一面;“傻柱子”是一个憨态可掬的男性角色,其动作笨拙可爱,常常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逗人发笑;“丑婆”则是一个性格泼辣的女性角色,其服饰夸张,动作大胆,通过幽默的表演为秧歌增添欢乐的气氛。
东北秧歌的服饰也极具特色,色彩鲜艳,款式多样。舞者通常身着传统的中式服装,男性多穿着对襟上衣、灯笼裤,搭配布鞋或靴子;女性则穿着大襟上衣、长裙,腰间系着彩色的绸带。服饰上常常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卉、动物等,体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民俗文化。此外,不同角色的服饰也有所区别,通过服饰的颜色、款式和装饰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例如,“头跷”和“二跷”的服饰通常较为简洁利落,以方便他们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老㧟”的服饰则色彩鲜艳,装饰丰富,突出其诙谐幽默的性格。
三、东北秧歌的活态传承现状
(一)传承人群体
东北秧歌的传承人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专业舞者、业余爱好者、民间艺人以及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学生。
专业舞者多在艺术团体、文化机构工作,他们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较高的艺术素养,负责东北秧歌的传承和表演。业余爱好者分布在城乡各地,他们对东北秧歌充满热爱,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东北秧歌的传承活动中。民间艺人是东北秧歌传承的核心群体之一,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从小跟随长辈学习东北秧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艺。学校教育体系在东北秧歌的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校将东北秧歌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二)传统传承模式
在传统时期,东北秧歌主要依靠家族内部的传授和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家族传承模式下,技艺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长辈通过亲身示范和指导,将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音乐知识、表演技巧等传授给晚辈。这种传承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但传承范围相对狭窄,往往局限于家族内部。
(三)现代传承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东北秧歌的传承模式逐渐向学校教育体系延伸。许多学校将东北秧歌作为课外活动或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承。在学校教育中,专业的舞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网络平台的发展为东北秧歌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许多秧歌爱好者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教学视频、表演视频等,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学习。一些直播平台也出现了东北秧歌的直播表演,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实时观看,与表演者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东北秧歌的影响力。
(四)传承面临的挑战
尽管东北秧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传统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目前东北秧歌的传统传承人中,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占比较高,年轻一代愿意学习和传承东北秧歌的人数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传统传承人逐渐老去,如果不能及时培养出新一代的传承人,东北秧歌的传承将面临断层的风险。
东北秧歌的传承还面临保护和创新的难题。一方面,传统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过度追求创新而丢失了东北秧歌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会导致东北秧歌失去其独特的魅力。
四、东北秧歌在当代的发展机遇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将东北秧歌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大了对秧歌的扶持和投入力度。通过举办各类秧歌节、秧歌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不仅提升了东北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文化企业也开始关注东北秧歌的商业价值,将其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进行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东北秧歌元素的文化产品。
(二)旅游市场的需求
东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东北秧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东北地区旅游,他们对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成为了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文化展示内容。许多旅游景区和景点都会安排东北秧歌表演,让游客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东北民俗文化氛围。
(三)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助力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东北秧歌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东北秧歌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许多秧歌爱好者和表演团体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视频、图片等内容,展示东北秧歌的表演风采,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
五、东北秧歌的当代发展策略
(一)创新表演形式
在保留东北秧歌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表演形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融合现代舞蹈技巧,如爵士舞、街舞等元素,使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更加富有变化和时尚感;在音乐方面,可以尝试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秧歌曲目;在表演内容上,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创作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秧歌作品,使东北秧歌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东北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对东北秧歌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对民间艺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他们积极收徒授艺,传承东北秧歌的传统技艺;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教育在东北秧歌传承中的作用,在中小学和高校中广泛开展东北秧歌课程,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和爱好,为东北秧歌的传承储备后备人才。
(三)拓展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拓展东北秧歌的传播渠道。除了在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传播外,还可以开发专门的东北秧歌文化 APP,提供教学视频、表演视频、文化资讯、互动交流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东北秧歌文化体验。
结语
东北秧歌的活态传承需要平衡“原真性保护”与“创造性发展”。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存续、教育普及与社区内生性传承机制,维护其文化内核与本真风格;另一方面,依托文旅产业协同、跨领域协作及新媒体技术,推动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与重塑。后续研究可深入探索“双螺旋结构”理论在非遗保护中的实践路径,即建立保护传统与激活创新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蕊. 舞蹈教学中东北秧歌艺术特征的解析. 黄河之声,2019(21).
[2] 姜洋; 苏彦方. 东北秧歌道具花棍在舞蹈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戏剧之家,2021(03).
[3] 马娜; 蒋明. 东北秧歌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研究. 艺术教育,2023(10).
[4] 雷娟娟. 陕北秧歌的起源、嬗变及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黄河之声,2015(02).
[5] 张玄. 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研究. 戏剧之家,2020(20).
[6] 田伟力. 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戏剧之家,2016(24).
[7] 李聚权. 高校舞蹈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与建议. 中外企业家,2018(19).
[8] 侯滔.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编舞能力培养. 戏剧之家,2025(13).
[9] 陈乐.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艺术教育,2025(10).
[10] 王皓博.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思考. 戏剧之家,2024(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韵传薪,舞势焕新’—东北秧歌的非遗活态实践路径与多元场景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严崇坤,男,现通化师范学院本科在读李林莹,女,通化师范学院助教,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