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家
张丽娜
呼和浩特博物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1949 年 9 月 19 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由董其武领导人民起义,参与起义人员共计 6 万余人,并在国民党绥远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绥远终将取得和平解放。当时,绥远一带,在清朝时一部分土地隶属山西省,即为归绥道;另一部分在清朝时期隶属漠南蒙古,即为内蒙古的兴和道,由于当时是由绥远驻军驻守,所以得名为绥远。“绥远省”即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旧省名称。
绥远驻军最高领导人是董其武,当时他管理的正规军与非正规军共计有 16个师,6 万余人,董其武部原属傅作义部。北平解放之后,鉴于坚守在绥远地区国民党军队被孤立态势较为严重,使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得以加快,这也降低了绥远人民所承受的战争痛苦。中共中央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绥远解放的独特模式之“绥远方式。”何为绥远方式,就是下意识保留部分国民党队伍,让其在驻地严防驻守,不可任意做出大型行动。换言之,就是暂时给这部分队伍自由权利,从而使这部分军队能够在政治站位中偏向我党,或者是保持中立。这样我党便可以将力量进行集中,从而更加高效的将国民党参与力量中的核心挖掘出来。之后便可以在最佳的时间段综合人民解放军制度实现军队的有效改编。1949 年 3 月,华北局和傅作义在协商后均表示了和平解决绥远问题协议》的赞同。其中,协议内容设计很多重要事项,比如对人民解放军与绥远部队驻地的临时分界线进行了划定,同时实现通邮通电,恢复交通,并恢复双方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不仅如此,协议对货币兑换办法也进行了详细规定。1949 年夏,华北局与傅作义均纷纷派遣专员来到绥远地区,助力董其武实施起义工作。绥远起义原本策划的时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 月开幕前,但是因为受到国民党反动集团的阻碍,直到进入 8 月中旬,起义尚未被提上日程。对此,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重要时刻特请傅作义等人从北京出发,专门驱车来到归绥 ( 今呼和浩特 ) 市,助力绥远和平起义。傅作义将军对毛主席的意图与党中央思想深刻领悟,赞同以和平模式彻底解决绥远问题,尽力引导、说服绥远旧部“走人民的道路”,傅作义来到绥远后,积极破除特务们所散播的谣言,并指出走和平起义道路是非常正确的道路。傅作义等人的行为彻底的打消了人民内心的疑虑,进而坚定了绥远走人民道路的决心。
1949 年 9 月 19 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薄一波政委均接到了董其武、孙兰峰等39 人的来电。主要内容: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阵营,进行起义。这样不但使中国革命步伐加快,也为所有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开辟一条新生之路。当年参与起义的人们,均具备识大体的大局观念,将自己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绑在一起,共进退,为振兴中华勇于奉献自己。起义人员中就有享誉内蒙古地区,致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代表人物——吴懋功。
吴懋功(1908——1991),曾用名吴茂功。男,回族,1908 年吴懋功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1928 年傅作义任绥远省主席后,首次派出绥远省男女篮赴沈阳参加华北区大学、中学运动会,吴懋功、赵允谐、苗时雨参加的是中学组,大学组有在绥远上师范的包头学生邬震。正值“九·一八”事变前,是一个非常时期,日军反对在那个地区举行运动会,运动员为了安全不能在沈阳车站下车,在未到沈阳的皇姑屯车站下的车。下车后,直接用汽车送到东北大学,这次运动会的主持者是张学良;1929 年吴懋功凭借理想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接受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教育与指导。他身材高大,是著名的篮球“五虎”队员,在校时就多次代表北平市与外国队比赛,同时也是北平师范大学的能力超群的顶尖学生,他与我区另两位体育先驱苗时雨、赵允迪在一班共同学习,当时北平师大篮球队已远近闻名。1934 年吴懋功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并荣获体育硕士学位。当时京院校与军队均以高薪诚意聘请吴懋功,他均婉拒了,他依旧怀着造福家乡的愿望,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包头,回包后任绥远省立二中体育教师,他利用自己特长在学生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成立于 1925 年的绥远省二中,其中任教教师均是来自山东齐鲁大学、北京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这些人在校读书时都受到较好的体育教育,他们的到来加速了近代体育在包头的传播,到 30 年代,包头最热闹的活动就要算小学运动会,每年儿童节小学运动会的裁判员,都是吴先生培训,同时他也任大会总裁判长。就三大球来讲,包头的篮球开展的最早,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之一。它所组织的绥远二中篮球队,经常与当地驻军、伊盟中学进行比赛;1935 年他任绥远省第一体育场场长,同年10 月吴懋功、丁文思、李志翔 3 人以代表绥远省的身份,前去参加中华民国第六届全运会,地点是在上海。
1945 年以后,以自筹方式他创办了内蒙古第一所回族中学,即为包头私立崇真中学,当时和两名有学识的回族知识分子共同参与创办。他们冲破重重关卡,克服困难,使得包头私立崇真中学初具规模,并在回族学生中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在校期间,吴懋功老师不畏惧特务威胁,敢于站位共产党,并坚持每日在校内举行升国旗仪式,以表示对党的敬畏。在吴懋功老师带领下,崇真中学参与了绥远省和平起义。
1951 年,人民政府决定将当时的土默特中学与包头崇真中学合并为绥远省民族中学。吴懋功老师具有大局观,思想前卫,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率领崇真中学师生,朝着呼和浩特搬迁,进而为绥远民族中学成立做出重要贡献;1953 年他任绥远省体育代表团总教练;1959 年被授予国家级田径裁判,在自治区各大赛事上,多次担任裁判长、副总裁判等职,还曾担任过中华体育总会内蒙分会常委;1961 年吴懋功调至呼和浩特回民中学就职,在校曾任副校长、校长职务;1966 年受文革期间的影响,而后过上退居二线生活,但是依旧凭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输的精神,为民族教育事业依然奋斗着。1978 年,身为70 岁高龄吴懋功老师平反后,他依旧不顾身体的不便为教育事业极力奔走,最终回中在其努力下复燃起来。之后,鉴于学校办学条件不够理想,为改善不足,他不遗余力四处奔走。1983 年 8 月 25 日,他以主任委员身份在中国民主促进会内蒙古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任职。1993 年 9 月 29 日内蒙古日报刊载了他的学生、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云布龙在吴先生去世 2 周年之际,以“民族团结楷模——怀念吾师吴懋功”为题发表的纪念文章,回顾了吴懋功先生生平,对吴先生在少数民族教育上所做出的贡献做了高度评价,更对其立志办学、廉洁奉公、尊师爱才、桃李天下的高尚品德给予了充分肯定。1991 年 8 月,土默特民族中学各族学生为吴懋功先生立碑以纪,由李可达起草,正如碑文所说:恩师已去,风范永存。桃李盈门,后继有人。先生高风亮节,光明磊落。治学严谨,博大精深。一生奉献,两袖清风。品德高尚,有口皆碑。实为社会耆宿,民族骄子。先生对民族,对国家,对事业的卓绝贡献必将载入史册,我辈将继承先生遗志,弘扬先生精神,缅怀先师,立此丰碑,名垂千古,永勉后人。
参考文献:
[1] 肖国柱. 包头体育志[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