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机制
张粉
公民身份号码 13072319901201426X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复杂的施工环境与多样化的作业需求。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机制,创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成为保障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建筑企业虽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内容笼统,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违规操作无人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例如,安全检查制度未明确检查频次、检查标准,导致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与整改。
2.2 安全投入不足
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压缩安全投入成本。安全防护设施陈旧、缺失,如施工现场的防护栏、安全网质量不达标,无法有效防护高处坠落等事故;安全培训经费不足,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欠缺。
2.3 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多数建筑施工现场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安全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对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难以提前预警安全风险,无法实现安全管理的动态化、智能化。
三、建筑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3.1 人的不安全行为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与违规操作是建筑施工现场事故频发的关键诱因。部分一线作业人员因缺乏系统安全培训,对施工现场潜在风险认知不足,将未佩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等违规行为视为“方便快捷”的日常操作,甚至在高处作业时为图省事随意拆除安全防护设施,极大增加了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发生概率。特种作业领域,无证上岗问题尤为突出,如电工、焊工等需持证作业的岗位,部分人员未取得相应资质便冒险操作,一旦遇到复杂电路故障或焊接易燃材料,极易引发触电、火灾等严重事故。
3.2 物的不安全状态
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与材料的安全隐患是事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塔吊、施工升降机等大型起重设备若未严格执行定期维护保养制度,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极易出现钢丝绳磨损断裂、制动装置失灵等机械故障,在吊运重物过程中引发重物坠落、设备倾覆等灾难性后果。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同样威胁施工安全,劣质钢筋的屈服强度不达标会削弱建筑结构承载能力,不合格的防水材料则可能导致建筑物渗漏,缩短使用寿命。
3.3 环境因素影响
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为安全事故埋下诸多隐患。极端天气条件下,暴雨可能引发深基坑边坡失稳、地基沉降,大风会增加高空作业坠物风险,高温则易导致施工人员中暑、疲劳作业,进而引发操作失误。施工现场布局不合理也是事故诱因之一,材料堆放杂乱无序不仅占用消防通道,影响应急救援效率,还可能因材料滑落砸伤人员;临时用电线路随意铺设,与施工材料、设备相互缠绕,遇雨水浸泡后易发生漏电事故。
四、完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机制的策略
4.1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的基础。首先,企业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制定涵盖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安全员、施工班组长等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个人,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在细化安全操作规程方面,针对高空作业、深基坑施工、起重吊装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施工人员操作有章可循。严格的安全检查制度需明确日检、周检、月检的检查内容、检查标准和检查人员,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实行“发现 - 整改 - 复查 - 销号”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鼓励全员参与,设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风险。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施工阶段制定培训计划,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2 加大安全投入
建筑企业必须将安全投入视为保障施工安全的必要成本,纳入企业年度预算管理。在安全防护设施方面,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的防护栏、安全网、防护棚等设施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安全要求。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及时更换破损的密目式安全网,加固临边防护栏杆,防止高处坠落事故发生。为施工人员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是保障其人身安全的关键,企业应根据不同工种的作业特点,提供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并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增加安全培训经费,除了开展常规的安全知识培训外,还可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施工人员到安全示范工地参观学习,拓宽安全视野。同时,引入先进的安全技术与设备,如智能塔吊监控系统、施工电梯防坠器、基坑监测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施工环境,提前预警安全风险。
4.3 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安全管理平台,是实现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如人员定位传感器、设备运行状态传感器、环境监测传感器等,实时采集人员位置、设备运行参数、温湿度、粉尘浓度等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安全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安全隐患和风险点。例如,通过分析人员定位数据和设备运行数据,可判断是否存在人员违规进入危险区域、设备超负荷运行等情况;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可提前预警高温中暑、粉尘爆炸等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则可应用于视频监控系统,自动识别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不安全行为,并及时发出预警。智慧安全管理平台还具备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理功能,安全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端实时查看施工现场安全状况,对隐患进行在线跟踪和督办,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处理。通过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实现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结论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通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发生。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事故预防机制,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嘉丽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质控措施浅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3):43-45.
[2] 张锦汉 , 殷胜利 , 王俊峰 , 等 . 行为安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08):187-189.
[3] 汪炎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J]. 现代工程科技 ,2025,4(07):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