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质量协同管理方法研究

作者

刘堂明

滁州苏滁产城开发有限公司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环节,参与方众多,信息流动复杂,传统质量管理方法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协同需求。BIM 技术通过可视化、数字化手段整合各类工程信息,为各参与方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使设计变更、施工进度和质量问题可以实时监控与反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提前识别潜在问题、优化协作流程和提升管控效率。结合 BIM 技术构建的协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打通信息壁垒,增强各环节的联动性,从而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同时提升项目整体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在实际项目中面临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流动不畅和管理环节割裂。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与方往往依赖传统二维图纸和纸质文档进行沟通,导致信息传递滞后,设计变更和施工偏差难以及时发现。项目周期长、施工流程复杂,施工现场与管理部门的数据对接存在延迟,质量问题往往在事后才被发现,从而增加了返工成本和风险。工程质量控制依赖经验和人工检查,缺乏系统化的动态监控手段,问题隐患难以全面识别。

在质量责任划分上,多方协作缺乏统一标准,管理流程碎片化,监督和验收环节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施工材料、工艺和结构节点的实时监控不足,使得质量偏差难以量化和追踪。项目管理者在质量评估和风险控制过程中依赖传统记录和报表,无法实现全流程可视化和数据共享,工程管理效率受到明显限制。加之建筑项目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队伍和分包单位数量众多,现场施工管理存在规范执行不到位和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程度有限,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预测性控制和协同决策。施工过程中不同环节产生的数据未能形成有效的集成平台,各类文档、施工日志和检测报告分散在不同系统中,导致信息冗余和错误传递。管理层在决策时缺少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工程质量控制依赖经验判断,难以形成科学化、可追踪的管理机制。建筑工程项目对高效协同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现有模式难以满足多方参与、信息共享和精细化管控的要求。

二、BIM 技术驱动的质量协同管理方法构建

在工程设计阶段,BIM 模型可以将建筑结构、机电系统、材料规格及施工工艺等信息集成于同一平台,实现可视化、三维化管理。设计变更能够在模型中实时更新,并通过权限控制同步传递给施工和监理单位,使各参与方对设计意图和施工要求保持一致。基于 BIM 的碰撞检测功能可以在施工前识别空间冲突和工艺冲突,有效减少返工和施工偏差,提高质量控制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施工阶段通过 BIM 技术将施工进度、质量检查和现场数据接入同一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监控和实时反馈。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模型信息,获得施工节点、工艺标准及材料使用要求,确保施工操作符合设计规范和质量标准。监理单位可以在 BIM 平台上实时查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记录、材料检测结果及施工日志,对关键节点和高风险环节进行精准监管。数字化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纸质文档和手工记录的局限,减少了信息传递滞后和沟通误差,强化了多方协作的有效性。

在质量数据管理方面,BIM 平台能够整合各类工程信息,包括施工记录、材料检测数据、结构安全监测和设备安装情况,实现数据可追溯和可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潜在质量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辅助管理者制定针对性地控制措施。BIM 模型支持与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测系统对接,将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反馈至模型,实现工程状态的数字化映射。这种集成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施工质量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使质量管理从事后检查向全流程监控转变。

协同管理方法的构建不仅依赖技术平台,还强调多方参与和标准化流程的结合。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操作规范,实现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业主各方在BIM 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任务协同。各参与方在模型中可明确责任划分,施工偏差和质量异常能够快速追踪到责任主体,确保管理链条闭环。多维度的数据集成和可视化展示使管理者能够对工程整体质量状况形成直观认知,支持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基于 BIM 技术的质量协同管理方法通过集成化、可视化和动态化手段,实现了信息共享、过程控制和责任追踪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各环节的协作效率和工程质量的可控性,为复杂建筑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协同管理应用效果与优化策略

基于 BIM 技术的协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显著成效,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管控水平和各参与方的协作效率。通过将设计、施工、监理及业主需求统一整合到数字化平台,工程各环节的工作信息得以实时共享,施工偏差和质量隐患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并处理,降低了返工率和资源浪费。BIM平台中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和碰撞检测功能,使施工团队在施工前即可识别空间冲突及工艺不协调问题,确保施工操作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提供了直观的质量检验依据,减少了传统纸质检查和人工记录的误差。

在施工现场,移动终端与 BIM 平台的结合使施工人员可以随时获取施工节点信息、材料规格和工艺标准,实现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监理人员通过平台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督,质量检查记录和材料检测数据能够实时上传和存储,形成可追溯的数据链。对于关键结构部位和高风险工序,平台可提供预警功能,使管理者能够在问题产生前采取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工程质量风险。数据分析模块可以对施工进度、材料使用及质量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评估,为管理层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推动施工管理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变。

协同管理优化策略重点在于数据集成与流程标准化的持续完善。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操作规范,实现不同软件平台和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多方协作流程的优化使设计变更、施工调整和质量反馈能够快速传递到相关责任单位,形成闭环管理体系。责任追踪机制的强化,使施工偏差和质量异常能够明确归属到具体团队或岗位,增强管理的可执行性和约束力。BIM 平台与智能监测设备的结合进一步扩展了信息采集的维度,将施工现场的温湿度、振动、结构位移等实时数据整合到管理系统中,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多层次、精准化的数据支撑。

协同管理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管理效率,也改善了多方沟通和决策的科学性。各参与方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操作,减少了传统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沟通滞后问题。持续优化 BIM 平台功能、完善数据接口和管理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使建筑工程项目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作。

结语: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质量协同管理能够实现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提升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可控性。通过模型化管理、碰撞检测、动态数据监控及责任追踪机制,工程质量问题能够被提前识别和处理。协同管理方法优化了信息流动和决策流程,提高了项目整体执行效率,为复杂建筑工程提供了系统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建 .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技术开发 , 2020, 47(12): 45-49.

[2] 李晓华 . 建筑工程协同管理模式探讨 [J]. 工程管理学报 , 2019,33(6): 72-78.

[3] 陈鹏. 基于BIM 的施工质量管控方法分析[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 2021, 13(4): 56-62.

作者简介:刘堂明(1990.2),男,安徽滁州市人,皖西学院本科生,单位,员工。